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浙江乐清市蒲岐镇第二小学    崔昌喜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人才的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课堂之中,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数学课堂教学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趣中求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特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者不如乐者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巧设疑题,激发兴趣,精心设计一些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思维带入新情境中。同时在学习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的震惊,在学习中意识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二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比较其大小,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思考、猜想、讨论。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了强烈学习的欲望,各抒己见,大胆探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其实,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状态,实现乐中学,学中乐,达到学而不倦的境界。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5505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总比505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大家都在思考,不一会儿,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5=50=500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引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又进一步点拨:“谁能加上个符号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睁大了眼睛,争先恐后地说:“5=5.0=5.00米;5=5.0=5.00元。”接着老师提出:像5.505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同呢?为什么相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犹如加入催化剂,学生情绪激昂,不但新知识接受得快,而且思维易于扩展,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异中求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如教学比例应用题时,学生在理解“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是多少”的应用题。以旧引新,因势利导,投石激水,穿针引线,寻求多种解法。“一块长方形的锌皮,长与宽的比是52,已知长是7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根据“长与宽的比是52,可知长度的比值一定,因此,运用解正比例的应用题方法解。即:75X=52   

2、把“长与宽的比是52理解成长是宽的(倍),运用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来解。即:X=7575÷

3、把“长与宽的比是52,理解成宽是长的,运用解求得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即:75×

4、把“长与宽的比是52,理解成长平均分成5份,宽是相当于其中的2份,运用解归一问题的方法解。即:75÷5×2

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每种列法都有实际意义,都体现一种思维方式。这多种思维方式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学习成了一种乐趣,这正是通往创新之路。

三、疑中求新

宋代学者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前苏联学者鲁宾斯坦说:“思维总是始于问题。”确实,问号象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问号更象绽开叶子的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质疑不仅是对旧知识的缺陷的挑战,也是新知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别人不同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从“敢问”到“善问”,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如教“已知几倍的数求一倍的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贴图:白兔2只、黑兔8只,引出质疑,根据图中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你想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一些材料的发散性质疑,大胆地提出许多问题。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不只是机械的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更是一种崭新教育观念的形成。只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大胆进行创造教育,才能实践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