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和谐

            山东省博兴县实验中学   高慧芹

 

    自进入这次具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沿袭下来的“授业,解惑”式的传统课堂正在接受着从未有过的挑战。由教师的传授转向学生的探究,由教师的主导转向学生的主体。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身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经常遇到各种困惑。比如,我们的课堂只有40分钟,如果按照“课标”既要保证学生学得扎实,又要形成个性的体验,有感悟,有展示。一篇课文在一节课内却往往虎头蛇尾。我们时常矛盾着,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基础的夯实需要扎实

著名特级教师朱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他说:“所谓的‘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笔者对朱老师的观点颇为赞同,也极为欣赏他的风格。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小接受着母语的熏陶,系统的学习过母语,可每个社会群体中,真正文采飞扬的却是少数,能够“扛”起笔杆子的也是寥寥无几。追根溯源,其原因在哪?语文功底不深厚也。我们的老师时常说起,“都三年级学生了,ⅩⅩ字还出错,课文还读不下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肯定是字练得不熟,课文读得不够,简言之基础不扎实。

记得一次,听低年级的语文课。那位老师引导学生反反复复读拼音,反反复复识字,组词,说句子。一遍又一遍,形式多样,活泼有趣:一会儿开火车读,一会儿指名读,一会儿男女生读,一会儿又小组读,齐读  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变幻中,积极参与,学得轻松愉快!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都不止一次的回答过问题,每个孩子都与同伴合作学习两次以上。学生的生字认得熟练又准确,句子也读得通顺流畅。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能不扎实吗?

还有一次,看到一个老师指导学生写字。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然后看一看这个字的结构,记一记,再看看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领着学生书空一遍,而后写一写,比一比。你看,一个字的书写原来需要这么多学问!可容不得我们的半点疏忽啊!

试想,我们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也就具备了学习语文的基础。我们也就不用为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而犯愁了。

二、 个性的体验需要完整

新的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体验,倡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一篇课文的感悟只是进行了一部分,就已经下课了,师生都还意犹未尽。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呢?

一篇文章就是个有机的整体,正确流利的朗读是感悟体验的基础。假如,我们在第一课时,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保证学生能正确而且比较通顺的读好课文,并能准确识字,正确写字之后,再运用第二课时整体的来感悟文章,又会如何呢?

  准备县视导课的时候,笔者选择的课题是《海底世界》。为了准备好这节课,反反复复读文,查资料,修改课件,可谓用心良苦。最后确立的思路是处理完整篇课文,指导重点的三四自然段!

上课之前,我亲自引导学生预习读课文,并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单独读一读,集体纠正了几个容易读错的音。如:“打鼾、海藻、单细胞、蕴藏、储藏。”指导学生伤亡或通过查阅课外书搜集了部分资料。可以说师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真正上课的时候,我满怀信心,想通过自己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海底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感觉到海底的奇妙之处。可是上起课来的时候,当我在课堂上第一遍指名读课文后, 为了能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整体感知课文,出现了这样一个填空:“海底是一个(       )的世界。学生在这里的回答可谓异彩纷呈。有的说:“海底是个奇妙的世界。”有的说“海底是个童话般的世界。”有的说:“海底是个美丽的世界。”当然也有直接用课文中原话回答的。“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说到这里,我顺势想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到重点的34自然段上去。当我问道:“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段落感觉到海底景色奇异的时。孩子的回答真的是自己个性的、纯真的体验。有回答是5自然段的,有回答是自然段的,却没有回答23自然段的。这个时候,我有些着急,怎么办?急中生智,我说:“同学们,我们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一两个自然段,你从全文再来看看。”当学生把握到终点段落后,接下来的交流对话就顺畅多了。

上课过程中,学生虽然比较拘谨,但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流程。孩子对文章的感悟也有了“个性”的色彩。朗读的时候,有的同学也能读得有声有色。

评课的领导给予了总结,抛给了一个思考:课堂的模式虽然完整了,学生的朗读仍不够扎实,深入。蓦然间,才明白,课堂模式的完整并不等于于学生体验的生成,学生体验的生成才是课堂成败的重要标志。语文课堂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反复读书中,抽取精典段落,深入感悟,对文章有整体把握,形成完整的认识。

比如高年级的《大自然的秘密》一课,如果抓住“向导的情感变化”这条线索。尤其是体现向导“若无其事”和“悲叹”的段落,比较阅读,就可以顺利得悟出:“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也就知道万物自有其生存之道。“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此看来,学生个性体验的生成需要的并非是课堂模式的完整,而是感悟的一气呵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和谐的课堂需要特色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也正在走向和谐。和谐的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只一味的效仿那些现场作秀的课能真正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吗?但是,我们可以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而去其糟粕,加以改进,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真正将课改进行到底。

当代名师于永正的“导读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薛发根的“情智语文”……哪个不是具有了明显的个性特色?再看各级各类的语文优质课,公开展示课,凡是引人入胜者,激起师生共鸣者,又怎不是各有所长,彰显个性?哪怕是每个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每个人的课堂也是千姿百态。

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引导。关键是如何让学生预习的有效果,教师的引导又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呢?

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也正在尝试着走出自己的思路,走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学校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都采用了“洋泗中学”的预习学案形式。这种采用不是亦步亦趋,不是照搬照套。可以说是“借用其思路,而创新其内涵。”

我们的预习学案为了适合于个学段不同的学生,每个年级的侧重点不同,老师的运用方法也不尽相同。中年级的同学是预习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所以,我们一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开始扶着学生走,包括解决生字词,查阅字典、辞典、标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概括全文的意思等一系列问题,大都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而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预习习惯,预习学安大都是学生在课前完成,课上交流碰撞,促进新的升华。

除此以外,每个语文教师也都在根据个人的特点探索、改革自己的课堂,并且初步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课堂。

同是教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虽然在集体备课时交流了对教材的理解,交流了

教材的重难点,交流了教学的思路。但是真正操作起来仍旧各不相同。有的老师

课堂上旁征博引,思路开阔;有的老师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反复体验,反复交流,扎实有序;有的老师则深挖教材,由点及面,训练有素。

    走进我们学校每个语文老师的课堂,你会走入不同的语文天地。宋老师的激情澎湃时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贾老师的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时时给我启迪与思考;李老师的学者风范更让我自惭形秽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是那么虚心好学、善于思索;每个人都是那么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每个人都是那么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与时局进。我们只有在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下,完整的个性感悟体验中,和谐有特色的语文课堂上才能师生共有所得,共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