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教育论文选刊

 

编者按:连云港东辛农场中学校长蔡明先生,一贯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持之以恒、创新求变、勇敢无畏、细节制胜、雷厉风行、独立进取、热情爽朗、宽容忍让、正直无私、处变不惊、接受磨难、登梯而上……多年来,他用自己不断更新的教学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他主编的《心泉:心灵的翅膀》一书,汇编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些故事对于学生的启发与意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多年来,他坚持一手抓教学实践,一手抓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践与理论的丰收。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教育理念,本报特刊发一组蔡明教学教育论文,以飨读者。

 

给学生插上一双心灵的翅膀

——序蔡明《心泉:心灵的翅膀》

  田学金

当代的中小学教育正面临崭新的课题,如何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以从长远的方向影响和引导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这是作为教育人不能不时刻关注并予以探索的教育内核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东辛教育的蔡明校长一贯重视中小学生励志教育,重视学生的“柔性”与“刚性”品质锤炼。他把“柔性”与“刚性”的品质,具体总结为持之以恒、创新求变、细节制胜、雷厉风行、勇敢、激情、宽容、独立等十二个方面,并专门组织了老师对这十二种品质进行分析,以相关事例对这些品质进行佐证,从而有了目前这本厚厚的册子。

在这本册子付梓印刷之际,我要感谢东辛教育的同仁们:这本册子,凝聚了他们汗水的结晶。

组织编写的时候,书中引用了部分既成的故事,这些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和渠道获得。正是这些鲜明的故事,使得这些优秀品质的“优秀”有了现实的说服力。由于精力、时间以及其他的原因,编委会还没有做到与每个故事的创作者取得联系。在此,我谨转达编著者对你们的深深谢意,并期待你们与本书编委会联系,以便邮寄样书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心灵的翅膀》能为我们教与学更加和谐提供一双翱翔的翅膀,也希望我们的学子们能够从中获得自己成长路上所必备的心灵之泉。

                     

                         

       略论中学校长应该具备的修养

统帅的修养与士兵的修养休戚相关。校长的修养决定着一所学校的面貌。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在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指导者,校长在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人物,他的优秀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最现实的、最生动的、最鲜明的直接影响力。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具有较高的政德修养、领创修养、教研修养、身心修养。

一、政德修养

校长的政治和道德修养是灵魂。政治和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信仰理念等方面。

校长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执教为民,敢于并善于抵制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校长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崇高的道德品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履行校长职责,努力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校长是整个学校的灵魂,他必须通过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去影响、带动和领导教育集体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校长的道德修养对师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校长的道德修养具体表现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他必须辩证地看待学校的人和事,勤奋工作,坦率正直,广开思路。校长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热爱,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工作效率,就要整个身心用在工作上。献身意识是校长工作的原动力,是激发校长工作潜能的最大催化剂。校长要有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秉公执法、敢于碰硬的无畏精神,大公无私、廉洁勤政的奉献精神,克服惰性、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校长道德修养的提高,自然使其人格感召力相应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群体,而这种群体的存在,将成为一所学校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保证。

二、领创修养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具有全面的领导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管理能力是一个校长综合修养的具体体现。校长学校管理的准则是合法、合理、合情。管理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顺应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合乎民意,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校长要有高超的组织能力,准确把握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学校当前的现状,善于合理配置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决策水平是衡量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当面对的是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校长的决策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校长,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具备审时度势、科学预测的能力。而且,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既要有胆有识、当机立断,更要避免"一言堂"和独断专行,要积极吸收师生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实现民主、科学决策,从而对学校的发展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校长要善于协调组合各种管理资源,调动一切力量使其和谐统一,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协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又是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学校内部,校长要协调领导班子成员关系、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外部,校长应灵活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恰当处理学校与上级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校长也要有紧急应变能力,在处理紧急事务时,既能当机立断,又能照顾全局,使学校处于理想的发展状态。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所学校活力的体现。校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创造新事物以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自我批评能力、想象力、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和筹划设计能力。校长不仅要自己具备创新能力,还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激发创新,动员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新,只有在学校全体成员都具有创新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教育教学的良好态势。

三、教研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具备教学计划里所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可能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者,一名具有科学教育观念的教育专家。校长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了解学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自己能够上好课,有教学专长,才能真正深入教学领域有效地指导教学,以身作则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技巧,而校长这种教学行家里手的专家形象必然会带动和影响教师,起到榜样和表率的作用,给教师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建立管理者威信、搞好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校长不仅要博学而且要有精深的知识素养,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较高的业务水乎,要力争成为某个学科的专家。具体来说,校长要熟悉每门课的详细教学计划,熟练掌握所任学科的教学内容,精通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校长要能高效地担任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校长如果自己就是一名优秀的任课教师,那么他就能成为教学活动的内行,他在听课时就能抓住重点,评课时就能对教师的教学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而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局面。校长要有独具特色的学术专长,对白己承担的学科教学的问题都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力求使自己有预测本学科发展趋势的敏锐能力,能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指导和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学生的综合修养作出科学的评价。

四、身心修养

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使校长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付出沉重的体力,更要耗费大量的心力,久而久之容易陷入紧张、焦虑之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要有健康的身体,首先要强化健康意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重视,定期到医疗部门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劳逸结合,注重日常保养,同时,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性格,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同样重要,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使自已在工作中保有旺盛的精力。

良好的心理修养,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校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性格可以成为消除人际障碍、化解人际矛盾的必要手段。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师生员工要有爱心,面对持不同意见者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棒子打死,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人意见,合理的要接受,能包容他人的个性,对人之长无嫉妒心,宽容犯过错误的人,积极主动地帮助对方改正错误,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要宽宏大量,切忌利用自己的权力公报私仇,只有具有宽容的心态,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校长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敢于面对一切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保持积极的心态、开阔的胸襟,乐观向上、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善于克制、沉着镇静。顽强的毅力和自信心也是校长应该具备的心理修养,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方法,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学校管理事务中,要有自己坚定明确的目标,而且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即使遇到极大的困难也不轻言放弃,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战胜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此外,校长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研修养,能撰写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只有校长的科研利创新修养提高了,他才能有效地组织、领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创新。

“色”俱全  做好校长

     

领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个意思:一是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二是担任领导的人。其主要职责就是引领和指导,那么作为学校领导,如何率领自己的教师团队和学校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得出以下三点感悟。

一、从“做好教育服务”谈校长领导本色

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当老鹰来抓时,能把老鹰赶跑,保护自己的小鸡不受外来暴力的侵害,这样的老母鸡算不算好呢?答案基本可以说是肯定的。然而,当有了食物时,老母鸡赶跑小鸡,只顾自己吃得饱饱的,而对小鸡不管不顾,你又如何看待这只老母鸡呢?再者,一只老母鸡所带的小鸡中,有的吃得饱饱的,长得胖胖的;有的却不能满足温饱而瘦得皮包骨头,这样的老母鸡又怎么样呢?还有,一只老母鸡带的小鸡个个都膘满体肥,可一旦离开老母鸡就不知如何生活,对这只老母鸡又该作何评价呢?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学校管理者应具有的本色,就是让学校老师跟着你有安全感,并且在你的引领下全体师生都能愉快地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能成长,能发展,能成功。也就是要求校长为师生做好教育服务。叶澜教授指出:“搭台铺路是校长的核心任务,教师发展是学校的最大财富,学生基础扎实是学校的最大荣誉。”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校长应具有前瞻的思想意识、独到的管理思路和新颖的思维品质,能使老师学生激情不断高涨、工作和生活意志坚强。再者是还要有娴熟的业务能力,对教师的业务指导能立于大教育观的平台之上,让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的闪光点和不断处于创新挖潜的状态。

二、从“引领学校发展”谈校长领导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引领学校发展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

作为领导往往具有以下基本特性:即法定性、强制性、引导性、人格性和权变性。以上五种基本特性要求,校长首先应是一个高明、果断的决策者;其次,应是一个举重若轻的指挥者;再次是善于沟通和协调的组织者。此外,校长还应是学习者和学习的参与者。

校长应是首席学习者。如果校长不担当首席学习者的角色,他就不能引导别人有效的学习。校长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作为领导者,必须要与学习者的角色相契合。学习就是责任。只有校长的学习,才能有校长对学校学习的深刻理解,才能唤醒和感召教师的学习,正确引领教师的学习。不仅如此,校长的学习还是推动和支持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尤为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校长的注意力经常被一些问题或事件的现象所吸引,无法通过学习去更理性地思考问题或事件的实质,这就更需要校长从“官”与“管”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转型为学习者,借助自我积极的学习行动去寻找解决问题、应对事件的有效方法。

校长应是学习的参与者。如果我们用心观察,许多校长可谓重视教师的学习,为教师规定学习的任务,为教师的学习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但他们自己却总有许多“不学习”的理由,扮演了学校学习的指令者、旁观者、要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这不仅以消极的方式影响了教师的学习,而且因为校长参与的缺失而导致校长对教师学习特征与问题的不了解,出现了许多违背教师学习规律、伤害教师学习热情的的做法。

在学校学习文化的建设中,校长必须是“成员”而不是“官员”,当校长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时,才能真正引领和促进教师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也才能获得学校成员的信赖。有许多实践和研究还表明,校长参与学校学习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既能以理性保障学校变革的正确方向,也能不断促进“校本知识”生成与积累,更会使每个教师都感受到自己对学生、对教学、对学校的责任,真正实现引领教师对“共同学习,共同领导”理想的追求。

三、从“做好学校榜样”谈校长领导成色

“成色”一词,具有以下基本的含义:

1. [fineness]∶金银块或钱币中所含纯金或纯银的比例,通常以每一千份中所占的份数来表示。

2. [the relative purity of gold or silver]∶与基体金属混合的度数;相对纯度(如金或银)。

3. [quality]∶泛指质量。如“这种烟叶味正,成色不错”。

作为中学校长,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成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升决策能力

我很认同这样的一句话:“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谁对变化反应快,谁就掌握先机。你唯一的优势就是比别人学习的更快,使自己的认识能力达到教育发展的前沿”。从这句话我深深认识到,作为校长必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对政策解读,把握大局大势,抓住问题的关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作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同时我们要坚信“努力是将这份工作做完,用心才将这份工作做好”。校长还应具有宽广胸襟,每天多在群众中停留、倾听,多接受教师的意见,要时刻保持有一棵包融之心。

(二)提升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校长不但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还要注重在群体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这是管理的总方向,我们要明白,学校是一个整体,合力才有涨力。所以校长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好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使之互相支持,相互协调;做好中层领导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确目标大胆工作;做好一般教师的思想工作,使之正确理解学校各项决策目的、要求。充分提升自己的非言语勾通水平,以感情去感动人,以感情去破解沟通的障碍,切忌方法粗暴简单,动辄就大发雷霆,点名批评,让矛盾不断激化,从而在相互对抗中降低校长的威信。要综合运用多种沟通渠道,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校长要着力创造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争取各办学单位、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的倾斜,资金上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提升团队建设能力

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实现一所高素质的学校,才能更好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的理解贯彻校长的管理思想,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明确团队目标与愿景,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学校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形成和谐的团队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谐发展。教师是学校最大的财富,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

同时校长还要建立团队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健全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校长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战略的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进行学校发展的决策和策划,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实现学校办学和管理民主化。

(四)提升执行能力

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础,没有制度就无从谈管理。学校管理者必需从教学到教研,从人事到财务,从行政到后勤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制度来规范。注重细节的工作习惯,制度明确落实到每一条线、每一个人,并严格执行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保证各个部门既职责分明,又协调配合,保证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在全校营造想干事的氛围,培养能干事的素质,打造干成事的机制。树立大胆创新、永不言败的工作作风,培养一批敢干事,干成事的中层干部队伍,从多维整合团队的工作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竞聘——确保能者有位。学校中层干部的产生由“伯乐相马”改为“赛马”,全员竞聘上岗机制。

2、分工——确保上者可干。学校中层干部分工要十分明确,防止由分工失误造成的工作的重复交叉或者管理的盲区;每个中层干部都要十分清楚自己所分管工作的职责,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只有这样,中层干部上了岗才有事可做,工作起来才能胸有成竹。

3、历练——确保上者能干。为了提高中层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在岗位上摔打锤炼,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团队精神,培养灵活而扎实的管理技能。二是在实战中不断成长、不断反思。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工作中,要为中层干部的进步提供广阔的天地,注重压担子,培养他们独立工作能力。

4、考核——确保上者愿干。加强对中层干部考核,以考核促能力提高,以考核促工作干劲,以考核结果奖优罚劣,保证上岗的中层干部愿意全心全意去干工作。

、从“促进学校管理”谈校长领导特色

全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说:“管理就是让人做事并取得成果: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就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而管理的战略性就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管理是一个领导者、领导班子或机构最具体的工作体现,有的人会管不会理,有的人会理不会管,既会管又会理才能称之为完善。能够称得上艺术的管理是运筹帷幄、进退自如、技艺娴熟的管理。就这个意义而言,校长应该是梦想者、阐述者、发掘者。

梦想者。梦想,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愿景,它是全体教职工强烈的想要实现的理想。全国“十杰”教师李镇西在《教育随想》一书中写道 :“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理想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纵观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无不都是编制教育梦想的卓越人才,甚至有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人类共同的教育理想,如杜威、陶行知等。梦想者要求校长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且也是理想的忠诚实践者。农村校长更应该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教职工凝聚在一起,去共同实践,共同成长。

阐述者。校长在办学实践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建立共同愿景、倡导共同价值观,应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当然这些故事可以是本部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甚至可以是外国的、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加以编造、甚至完全虚构的。关键是讲故事要有情节,要生动感人,使教师、学生喜欢听,而且还乐意到处宣讲。校长阐述的这些故事或者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或者渗透着管理的智慧,应该都是校长在学校实践中一点一滴“做”出来的故事,并且许多故事之中散发着地域气息。应该说,这些故事不仅是真实感人的,而且也是校长领导艺术的生动体现。校长在阐述美好故事,激励师生的同时,不忘诠释“事故”的教训来提醒师生,使全体师生在故事和“事故”的听讲中,明晰前进的方向,谨记教育的规律,形成学校的文化。

发掘者。这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但机遇需要每个人以积极的状态去寻找并争取,以促进自己的成长。校长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抓住有助于学校发展的机遇,把握“火候”,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为学校老师和学生争取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校长要更好地抓住每一次机遇,或许对学校而言将意味着“死里逃生”,对师生而言将是成长与发展的希望所在。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可从不同角度来定位和诠释,可谓见仁见智。而立足于学校实际,时刻保持研究意识,做到懂政策、善思考、勤学习、出思想、会管理,才能以科学的方法提升办学水平,扮好三“色”,做好校长,用热情与责任做好教育服务,用创新与智慧促进学校管理,用学识与榜样引领团队发展,是笔者崇尚的学校管理境界。

 

 

 

责任与使命

          ——为学生提供“培”服务

当今世界,教育越来越为人们关注。作为教育领导的一校之长,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服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培植学生学习的信心

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同。人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发生作用。人们大多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指令自己的行为,由此而来的行为积极程度又直接联系着活动的效能。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自信、企求过高、力不从心导致失败的事固然时有发生,但对学生而言,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 

一、小处着手,播撒爱的阳光:一些学生往往因表现不突出,而被忽视,被遗忘,作为领导应从小处着手,多给他们关注的目光和微笑,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如绵绵春雨滋润大地,微小之处的关爱往往最能感动学生。 

二、不吝好言,吹拂成功的清风:要向学生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并设立“进步奖”,比一比谁的进步大,而不是只比谁的成绩最好。应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欣赏他们的表演,给予掌声与喝彩,从而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多边配合,创造良好的氛围:成功的教育者,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学生在家里表现不错,可以公之于众,来个“家务公开”:学生在学校取得了成绩,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包”回家,与家人分享。如果学生有不足之处,先不要一棒打死,更不要让其两头受气,大家配合来个“会诊”,分析原因,标本兼治。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及时发现问题。事实上,一旦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他们会由“格格不入”变为“如鱼得水”,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培种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生动有趣的课前热身 

  每次课前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或者请一位同学讲一讲自己对课本内容的见解。这种方式趣味性强,形式活泼,能够大面积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应科学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以贴近生产生活的事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水到渠成地理解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语言艺术,巧布疑阵,设置悬念,采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开展听说活动,从而引出课本的主题,激发学习的热情。 

  3. 让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写一篇3-5分钟的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演讲稿,使学生自觉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自我探索。 

  4. 教师给出本课标题,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然后将自己的想象与课本内容相比较。这样既可提高表达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三) 课堂中的公平探讨与表扬激励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因此要引导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者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学生情感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课堂上要精神饱满,表情愉快,目光亲切,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对学生有耐心,善于表扬学生。表扬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不失时机的表扬大胆提问的学生和回答正确的同学,同时要鼓励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发言者。这样做有助于课堂教学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四)趣味多变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一方面充分利用录音、幻灯、投影仪、录像设备、远教设施等多种现代化的设备来帮助学生学习, 把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试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的设计、操作、探索、总结,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种了学习兴趣。 

(五) 贴近生活的课堂内容 

  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的内容, 从课文情景中取材,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真实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由浅入深, 创设真实情景, 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不仅活化了教材内容, 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教学中,校长要引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的确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削弱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反之,注重和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然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并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加强教师的引导功能:通过教师的导航,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信心,知道怎么做,从而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他律与自律相结合:通过强制、自制,最终达到让学生自觉保持好的学习习惯。

增加沟通,寻找策略:让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中增加知识,从而去感受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好的学习习惯,每个学生都想具有,要消除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仅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达成共识,这样才有利于不良习惯的改正。同时还需要教育者积极寻找方法策略,通过这些方法策略,让学生能感受到有某种习惯的重要性,从而学生就会自觉形成好的习惯和学习氛围。

四)挖掘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人格发展的互助功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会规范学生的行为,锤炼学生的意志,并能促进学生遵章守纪;同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长知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使学生自身的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最终达到真正学会做人,也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显示其应有的功效。

.培育学生的智慧

在我们平时的谈论中,总会说某个人聪明与否,因为这是评价一个人的最概括的说法。这里所说的聪明,实质上就是指一个人的智慧,它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这种智慧具体指“认识并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弥补或改正个人的弱点,进而达到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我这里以语文教学为例,讨论如何培育学生的人生智慧。

()充分挖掘教材的智慧因素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凝聚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千百年来的智慧。如果能抓住这些课文的智慧因素,把它作为重点或难点,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事理的同时,从中学得一些思想方法,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分析、实践、解决问题、创造等能力。 

()透彻理解教材的智慧事理 

在确定了课文的智慧训练点以后,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这些知识、策略、道理。只有学生能动地吸收、理解了课文中所包含的知识、策略、道理,才能将这种知识内化为“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1、以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为基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带着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带着对知识的憧憬,带着一种自主能动的心理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之中。所以要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就必须以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让学生能动地理解。 

2、以统揽全局的问题为突破口。 

用教师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无疑是一条捷径。但这里所指的问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在理解智慧点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能够以一问引出多问,以一问引出多答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有深层、透彻的理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是否对知识、道理有了透彻的理解,应当看学生是否有了畅所欲言的欲望,是否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当学生对问题有了分析、推理、判断等思考后,就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时要创设学生发表见解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做到善于倾听,敏于发现,乐于表扬。同时又能以正确人生、情感、价值观,对学生的理解作出正确的引导。 

()灵活迁移教材的智慧事例 

有良好的智慧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问题,走向成功。因此,在学习了课文的智慧点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发现并解决问题。 

1、在模拟情境中训练。 

在学习课文之后,以课文的智慧点为依据,提出与课文智慧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对课文智慧点的理解,来解决问题。可以是雷同性问题,可以是反向性问题,可以是发散性的问题。 

2、在真实环境中实践。

在课本、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打破课堂的限制,把教学引向现实生活当中,在学生理解智慧点的同时,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实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运用了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又“把书读厚”,而这个把书读厚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生成智慧的过程。 

3、在虚拟想象中创造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成功,而要取得明天的成功,不但要会想,而且要勇于创造。教师要在学习课文之后,给学生以想象中的未来问题,让学生试着来解决。学生的积极思考过程,就是形成智慧的过程。 

五.培训学生学习的能力

1、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 。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负担重,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过程抓起,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蒂固根深。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这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有些学生对社会问题感兴趣,教师应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去做调查研究;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学习的乐趣,更加主动地去学。 

2、 抓住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的作用

    过去的教科书仅是知识的载体,是供老师传授知识的文字资料,教材编写从指导思想上不是考虑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而《课标》明确提出“教科书应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教材中,设置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和内容,如“想一想”、“活动在线”、“议一议”、“试一试”等,从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主要作用如下: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自主学习的境界。

    从设计学生活动出发,让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3、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课标》中指出,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来,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中正确合理的成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主动性。 

    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中选择,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探究兴趣的目的。另外,学生的探究学习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应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在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给予提示,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信心。

    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传统美德嵌入学生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美德包括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结合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进行。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传统美德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苏武、岳飞、林则徐、陆游等。

苏武,中国西汉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岳飞,南宋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绍兴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传世。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籍贯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

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集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集体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是一个集体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一个集体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敬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多次强调,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我们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全党大力倡导“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充分说明弘扬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一个集体的事业的重要性。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教育相结合。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道、尊敬师长相结合。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这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

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这些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大禹治水是中国众所周知的故事: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没进去探望。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立志成才的故事很多,作为老师,应该把这些故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精髓,从而懂得如何安身立命。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