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的收束艺术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 永嘉县西源乡圣雄希望小学 王爽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就课堂教学而言,“收口”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在于它能概括、理清教学脉络;另一方面还在于它延展对课文的理解,升华阅读情感,增加读者的阅读期待。反观当前,教师对课堂的导入设计频频,而结尾却草率收场。这严重影响了一节课的效果,甚至可能使一堂课功亏一篑。
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中的具体课例来谈谈课堂中的收束艺术:
一、梳理脉络
“脉”字的最初涵义络作为联络的代名词被引入到中医学领域。“脉络”即血络,是由血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各级分支。语文教学的知识点犹如人体之脉络散布于课本中。教师解决这些点时往往采用逐个解决方式,这就使学生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课结课前就要对这些脉络进行一个梳理。
【范例展示】
在课快将近结束时,教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逐一报出。教室里异常热闹。
【咀嚼鉴赏】
这种收束方式在传统课堂中较常见,也是日常课堂中教师广为采用的一种。教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这看似极普通的一个问题,对学生所学却是一个回顾和总结。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没有答全的内容做适当补充。这样,学生对于这节课所教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即使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课尾的梳理,对不明白或没注意听的内容也有个大致方向,课后可以查漏补缺。而这类课堂收束也是听课者最钟爱。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众多外界干扰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教师不可能完全关注课堂。而课尾的梳理可使教师对自己听到的课有个梳理。即使偶尔分神没听完整这堂课,但对课的内容也可以有个整体的把握。
二、扩展延伸
随着新课改实行后,现在的课堂教学较以往的体统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中的收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课堂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灌输,而现在的教学则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生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立。
【范例展示】
课件出示句子:
绝活本不绝,精益求精便成绝活。
——刷子李
师:你可以在它的正面加上一句广告词,也可以在在背面写一首打油诗或赞美词!
生1:一把刷子闯天下,一身黑衣似神侠,要想学好真功夫,“精益求精”四个字。
生2:一把刷子游天下,全身黑衣似神侠,要想学好真功夫,精益求精求质量。
生3:一把刷子真神奇,刷房不往身上滴,人说其中有高招,“精益求精”四个字。
生4:一身黑衣进房屋,一把刷子刷大墙,黑衣如有小白点,白刷房屋不要钱。
师:同学们刚才的都是打油诗,下面很多同学还有广告词,但我从你们当中都发现了对他的赞叹。同学们,像刷子李这样的人物具有一份绰号之奇、规矩之奇、技艺之奇,就成为茫茫人海中不平凡之人。
【咀嚼鉴赏】
这是市优质课比赛中《刷子李》的课堂结语实录。本来在课件出示句子时,课堂就该宣告结束,但教师在课尾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刷子李的名片上写写广告词、打油诗……这个环节的设置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显然不是多此一举。它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将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运用。语文学科的性质即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执教教师最后问题的设计充分展现了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终止和教学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语文的教学应当是要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实录中的教师让学生很好的做到了对文字的现学现用,活学活用。
三、升华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答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智的中心。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辐射,这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时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饱蘸情感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教学的高潮。
【范例展示】
《桥》课堂结语实录:
(沉重的音乐缓缓响起)师:同学们,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老汉太伟大了,他在最危险的时候想到的还是别人。
生2:老汉为了大家,而不惜牺牲小家。这种行为很感人。
生3:老汉不愧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
师:是的,他像一座山,他比山要更高。
【咀嚼鉴赏】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因此,除了用文字来收尾,有时也能用其他一些方法。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气氛,而且还能深深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上述范例中,教师在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沉重的时候配以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悲痛的气氛,让学生沉入当时的情境。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去说说自己的感受,何悉无话可讲?正如明朝谢榛所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具有“撞钟”的效果,才能紧紧抓住学生,激人奋进。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四、设悬激趣
设悬激趣,指的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抛出一个问题来引出下节课要教学的内容。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对下堂课的阅读期待和兴趣。这种形式最早见于一些艺人的说书中,在讲到故事的高潮时就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现在这种形式也被教师移植到课堂中。
【范例展示】
《我为你骄傲》课堂结语实录:
师:你为什么要逃走?
生1:我怕老奶奶出来了。
生2:我心里实在太害怕。
师:逃走以后,小男孩又会怎样呢?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
【咀嚼鉴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的高潮,教师戛然而止。“小男孩又会怎样呢?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正是学生们所期待知道。虽然学生已经读过课文,也已经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但学生正处于这样的情境中,他们的情绪正处于小男孩打碎玻璃后的高度害怕状态。这样的状态学生平时身有感触,让他们一下子跳出来,显然会感到依恋。教师的这一问既吊足学生的味口,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延伸,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俗欲,形成“我要学”的求知心理状态。同时也让学生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也有大致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课堂中的收束形式是丰富多彩。它们或单独使用,或结合多种形式运用,只要能增强教学的效果,便是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任霞.曲终收拨当心划 余音绕梁久未绝[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79~80.
[2]张海峰 刘健.小学语文课堂结语案例及分类点评[J] .教学 课堂链接,2005,13:38~39.
[3]王中良.语文教学收束艺术略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05,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