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龙门,多么神圣的名字。这是天下“鲤鱼”们心中的圣地,“跳龙门”历来是每一条“鲤鱼”的最高追求。而到了龙门,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鲤鱼”们会争相“跳龙门”。因为,龙门之内,是一个佛的天国、艺术的天堂,是一个极乐世界。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5公里,这里东西两山对峙,悠悠伊水穿流其间。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诸朝,这里开凿窟龛两千一百多个,雕刻佛像十万余尊,成为了天下闻名的佛家道场。
夏日,趁着在河南洛阳参加一个教育界精英盛会的机会,我专门抽时间前往龙门石窟游览了一遭。
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我挎包背囊,赶到了龙门石窟。远远望去,伊水河上的龙门大桥首先便映入了眼帘。这桥把龙门石窟的东西两山连接了起来。大桥西端,两孔高大的桥洞便组成了西山景区的大门。“龙门”两个大字,遒劲地镶嵌在桥洞上方正中间,似弥勒佛祖写在孙悟空手中的“迷”字一样,让四面八方赶来的仰慕者,都精神一振,不顾疲乏,鱼贯而入,要先睹为快。
水流并不大,山体也不高。但因为有了众佛祖、菩萨的栖居,这里便有了与名山大川一样的名气,吸引着无数的朝圣者。山坡上,斜坡之处,皆有郁郁青青的植被。根扎佛之天国的草草木木们,仿佛也有了灵气一样,在轻风拂动中欢迎着众游客的到来。而陡峭之处,便大大小小地开凿了无数的洞窟。一窟一世界,一洞一天国,佛法之入木三分的道力,在石壁上扎根发芽、繁衍生长,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让在浮躁的世俗中生存的众生们,找到了一袭乘凉之地。
顺着台阶走上山腰,我开始亲近一个个神秘的洞窟。游人甚众,大多有导游带领。他们或欢呼、或疾走、或摄影、或交谈。我在众人之间穿行,却没有感到什么喧嚣与吵闹。我为众生的向佛之心而欢喜,我为他们心中的信仰而欣慰。不管他们向往得是极乐世界,还是艺术的殿堂;不管他们信奉得是佛法真理,还是其它道法,我都能感到一股祥和在这里氤氲,一种高洁在这里盛开。因为,佛的教义不仅在这山崖上生根发芽,还在这有缘前来参谒的游人心中也扎下了善根。
由北向南,山崖上的数千孔石窟,分别组成“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等向人们宣示着佛法。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及众菩萨、众弟子们,或庄严肃穆、或面容慈祥,或直立接引、或趺坐讲经,以千姿百态之势,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艺术至境的世界。尽管因为年代久远,保护不善,很多佛像的头部都遭到了毁坏,但他们衣袂飘飘、典雅秀丽的造型依然能让人们浮想联翩,进入一个神奇的王国。
终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一处高高的台阶下,导游提示,台阶之上就是龙门石窟的标志卢舍那大佛了。人们便都一齐在心中荡起了砰砰的心跳,向着上百级台阶发起了“攻势”。一级又一级,通向西山的最高处。台阶的尽头,卢舍那大佛面容慈祥,端坐高高的莲花台上,出现在人们面前。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贵妇人,令人敬而不惧。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他们共同组成了龙门石窟的核心建筑——奉先寺。这座寺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完成于上元二年(675年),历时三年零九个月。据碑文记载,武则天为修此寺曾捐助脂粉钱两万贯。
大佛面前,是一个小型广场。自进入景区后就脚步匆匆的游人们,都在此放慢了脚步。他们细细瞻仰着一尊尊雕像,发出着一声声赞叹。他们手中的相机闪光灯不断闪动,要将佛的形象永远留存下来。我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细细端详起了大佛的风采。我感到佛在笑,那慈眉善目中的笑虽然很难捕捉,但我感到每一个与佛有缘的人都能用心体会得到。佛在笑,那是会心的笑,笑有缘人对佛法的、对艺术的虔诚;那是慈祥的笑,笑众生生活的悠闲、栖居的安乐;那是温暖的笑,笑世间百态的光明、万物的佛性;那是期待的笑,笑迷人的觉醒、沉沦者的回头……
据说,灵山法会上,佛祖曾拈花一朵,示众传法。而听法的百万人中,只有迦叶听懂了佛意,因而破颜微笑,成为佛祖的接法人。而这千百石窟之中,除了大大小小的佛像之外,所刻文字极其有限,然佛法真意却蕴含在这山崖之上。“拈花传法”还有一花可循,以悟透佛理。而今,这大大小小的佛像,只有或庄严、或慈祥的面容而已,谁又能从中品出出世的真谛来,品出“超脱三界轮回”的奥秘呢?
回望山下,伊水悠悠,波澜不起。开阔的河面流向远方,天地便融入了一片苍茫之中。哲人云:大道似水,荣辱不争。望望水面,看看佛像,参参禅理,你品出了人生的真谛吗?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乡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