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 我 见
——韩娟
我国是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国。自古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积淀了较为浓厚的文化底蕴。就灵璧而言,水陆并通,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南北兼容又迥异于别处的独特的民风民众,孕育产生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灵璧县产磬石而被历代皇家用来制作“编馨”,传承了中国唯一的以民间音乐演奏形式的磬琴演奏。又有独一无二的钟馗画,有烘托民俗礼仪的“唢呐”,有各种民间舞蹈、庙会等等,灵璧有享誉全省的“曲艺之乡”称号。这些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恰是我们灵璧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农耕时代产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口授和行为传承及传统技艺的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日益狭窄,现代生活方式对那些非物质文化的消解和灾害性、建设性的破坏,都对其存在形态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消亡。抢救、保护、传承好这些无形的财富,不仅仅是对祖先、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后代的负责。
因此,在建设生态文化、构筑和谐社会的同时,如何抢救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所有人都有负责抢救、保护、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灵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自然环境
1、近几年来,普查全县的所辖19个乡镇。普查登记的项目共有298项,涉及民间文学(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谷、岁时节令、民间信俗、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5厌烦。其中包括钟馗画、琴书、皮影戏3个入选省、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唢呐、剪纸等17项县级保护名录项目。
2、此次普查,非遗各大类项的传承人基本情况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如钟馗画、磬石雕手工技艺、唢呐班子等)传承人多,大部分都年富力强,有的正在授徒。经济效益不寄出的项目传承人年龄老化,缺乏新一代传承接班人,如泗州戏、皮影戏、大鼓、杨琴、龙舞、狮舞民间戏剧、曲艺、舞蹈等各具有宗教信仰色彩的民俗活动项目更是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保护,建立一整套的传承保护体系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很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少,各级干部群众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虽说成立了保护中心,但人员的配置太少。乡镇的机构及其人员则是一个空白。加上经费不足,缺少必要的设备,对开展这方面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专业性、科学性、政策性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建议:
1、建议健全工作机构。在充实县保护中心的同时,建立各乡镇普查站,设置普查员,并进行业务培训。要对各地区民间艺术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传人、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是、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积累第一手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同时要大力宣传“抢救、保护”的重要性。
2、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无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各地区优秀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整理、加工、提炼精心设计。打造文化精品,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注入新鲜的活力,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经费。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是一件十分艰苦、细致、耐心、繁重的工作,同时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根据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的要求,财政每年要投入预算资金,专款专用,争取顺利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翔实的文化史科,为子孙后代积淀丰厚的精神食粮。
4、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建立一支较为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是关键。加强研究,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层,积极扶持老艺人,用足够的经费来激励老艺人,让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5、保护方式。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整体保护,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整体保护,一是要特别注重遗产所在地的自然遗产保护,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自然环境和谐相片。二是要特别注重将遗产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古民居、文物古迹等相结合保护。比如:灵璧渔沟镇“摩岩石刻”灵东的“霰离铺”“虞姬墓”“散楚山”等。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与人的关系极其密切,任何一项非遗都是人们根据生活和心理的需求去创造、享受并传承和发扬的。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生活的承载体,必须进行资助、鼓励和支持,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传承人有意识的进行非遗的保护和继续传承。
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传承人的相关条例,制定省级、市级传承人标准;认定、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制定传承制度、机制;开展师徒传承、团体传承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培养出一批传承人;建立传承人经济资助制度,建立项目活动赞助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维护传承人的权益。鼓励他们在传承和保护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安徽省灵璧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