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茶壶”

                       /李兵林  

《教育在线》有一则报道:内地一位知名艺术教育专家,前往台湾参加一次学术交流。在参观台湾学生的一个画展时,他喜出望外,大为感叹。本次展览的作品全是茶壶,然而展现在观众眼前的茶壶却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使用色彩,造型,明暗等艺术手段,画出自己心中的茶壶。一幅幅作品,实际上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颗颗灵动的心在述说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抒发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的变化折射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位专家感慨的说:“如果在内地,绝大多数老师是让学生围着一把茶壶,讲述老师对于茶壶造型,色彩,光线明暗的理解。在统一的要求之下,学生门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毫无鲜活的生机和生命的灵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句话:我们在讲求统一标准,在进行流水线般模式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忽视了人的个性!
   
没有了个性,人就会失去活力和创造力,个性是创造的重要基石,是一个人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源泉,一个个性不健全,不舒展的孩子,如何放飞想象的翅膀?怎么会有独特的思想和理解力?
   
有人将这样一个问题夹杂在数学题中对学生进行测试:一条在大海中航行的船上载了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有几岁?法国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有4%的答案是:75减去32得出船长有43岁。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后,中国的教育学者产生了疑惑,这很明显是一道错误的题,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结果没有任何的关系,或许是媒体为制造轰动在胡编乱造,但老师们还是在中国学生之间做了测试,结果回答43岁的小学生远远多于法国学生,甚至有一部分中学生也回答4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他们参加过无数场考试,从来没有见过没有答案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和个性已经被模式化、公式化,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呢?
   
教育,应该让我们拿出更多时间去俯身聆听。听一听孩子的奇思妙想,听一听孩子的需求和渴望,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独特的内心自由地绽放,构建出他们人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大厦。让我们尊重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判断和选择,不要总是用习惯和功利的眼光为孩子选择未来。
   
歌迷喜欢的演唱组合“水木年华”的主唱卢庚戌,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高才生,但他没有沿着“建筑“这一条路按部就班地走下去,而是选择了一直喜爱的唱歌。他现在获得的成功证明了他选择是正确的,证明了生命个体惟有获得个性的自由,精神的舒畅,才能焕发出旺盛的创造热情,取得自己的成功。
   
珍视孩子的个性,更需要我们为人师者有爱心,有耐心,充满信任地去扶持,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勇敢而坚定地走下去,哪怕暂时的失败,也是青春最宝贵的财富!
   
我有一个学生,他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身体强壮,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有一次他告诉我,想一个人登苍山尖。我对他的想法十分欣赏,并告诉他这也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考验。在一个周末,这个学生决定去实现自己这个小小的梦想,和他一起做通了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后,我目送他上路。经过千心万苦的跋涉,这个学生终于顺利返回。回来以后,他兴高采烈来见我,第一句话就说:“老师,我成功了!”然后他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路上的见闻和困难。我鼓励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成文章去投稿。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以前作文成绩一般的他,居然有几篇精彩动人的游记发表在“永嘉教育网·学生园地”上!而更意外的结果是,他的学习成绩竟然从此直线上升。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们总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给学生指导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总以为我们领的路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追求的并且甘心为之努力的目标;在这样的努力中,他们往往更容易发掘自身的潜能,获得成功的快乐。我相信,在这次旅行过程经受的磨练获得的感受以及作品发表带来的自信,会成为他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教育的目标不应该直接指向高分数,更不应该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而应该是培养性格健全、个性舒展、富于创造力的人。这才是教育发展展现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著名导演张艺谋在总结他的艺术人生时,感慨而精炼地说道:“把艺术还给世界,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我想套用这句话大声地呼吁:“把教育还给人,把学生还给他们自己。”
   
让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茶壶吧!
                         
作者:浙江省永嘉县鲤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