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评价要求按“标准模式”写 遭家长质疑
“我愿意用健康、阳光来评价我儿子!”在赵女士眼里,儿子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听话、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有时还不愿意写作业,但他对世界充满好奇、知识面广。现在儿子马上要小学毕业了,该如何写毕业评价呢?她是写孩子“有情、有义、有心、有集体荣誉感”,还是要写孩子“不爱做作业”?一开始,赵女士饱含热情地选择了前者,没想到这个评价被老师打回来要求重写,并被要求按“标准模式”写,里面包括对孩子缺点的描述。这个要求激怒了赵女士,“凭什么啊?”她担心这个所谓的标准评价会伴随着孩子走进中学,这会不会给孩子贴上标签,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这件事让赵女士十分纠结。
家长质疑标准化评价
赵女士 儿子今年小学毕业
家长评价(原文)
2004年9月仿佛是昨天,我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开始了充满新奇的小学之旅。6年转瞬即逝,在学校和老师的培育及呵护下,我的孩子已从一个小娃娃长成了健康、阳光的少年。在这6年里,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成长为一个有情、有义、有心、有集体荣誉感的好孩子,因为在暑假里儿子会感叹“我想我们班主任和同学了”!
这样的评价有何不好?结果是,老师把评价打回来让重写,其一,字数严重超标;其二,评价中不能出现第一人称;其三,没有按标准模式写!
啥是标准模式?儿子传达了老师的要求。
第一:先总结孩子6年的学习情况,多写写成绩方面的内容。
赵女士:就这一条看似挺好的,但多数孩子是写不出多少优异成绩的,这样孩子岂不是有这6年学习生活被一笔带过之嫌?
第二:一定要写出客观评价的感觉,所以不能用第一人称写,要看上去客观不能带有主观色彩。
赵女士:天呐,我评价自己的儿子还非得客观,谁信啊?这样的评价没法下笔!
第三:要写在学校的品德方面的表现,还有完成作业的情况。
赵女士:我觉得这部分可能有儿子表达不清的问题,孩子在学校的品德表现只怕家长是无法评价的;要说作业呢,小孩子偷懒不想做作业很正常,我小时候还不爱做作业呢。如果我写真实情况,岂不是我儿子就打上了“不爱做作业”的标签呢?我不愿这么写!但我也不会瞎编儿子作业完成得好。我也认同做作业的重要性,但我不认同把完成作业作为评价标准!
第四:在最后一部分里,儿子说老师让家长委婉地写写孩子的缺点,然后以“希望以后……”作为结束语。
赵女士:这算什么啊?才小学毕业就把一些所谓的缺点标签往孩子身上贴,实在是太过分了!再说了,在某些老师眼里,不爱做作业算是个缺点,但他们知道我儿子在课余时喜欢看各种科学书籍吗?我儿子仰望星空对外太空好奇无比,算是优点还是缺点呢?凭什么在小学毕业时,孩子们就被一纸“被客观”的标准化评价给贴上标签呢?
- 心理学家
老师和父母不是质检员
赵白帆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孩子会向着成年人对他的描述去发展,这是最关键的,所以家长积极的评价非常重要。成年人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还未成熟和稳定,他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来自成人社会。
我在国外读书的孩子说自从到了国外,最愿意见的人就是老师,因为得到的总是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在孩子未成年或年轻时,无法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也就是说,关于“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生命中的重要命题是孩子无法自己回答的,而要帮助孩子回答这个重要问题的是成年人,父母和学校老师是最重要的人。
如果来自家长和学校老师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孩子就会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认同。如果贴上负面的标签,那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消极和被动的。孩子会朝着成人描述的方向去发展,这是源于心理学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原理。
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怎么可以用统一的模板来评价孩子,老师和父母不是质检员,孩子不是产品,一百个孩子具有一百种特质,而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能够发现孩子特质的积极因素和发展空间。
- 专业人士
别让孩子带着标签进中学
雷兴民 中华小学校长
不应该限制家长,应该尊重家长意愿,让他们写自己愿意写的评价。无论在评价内容还是字数上,如何表达,是家长的自由。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家长文化水平、学生个体情况都有差异,也没必要要求家长按照什么标准来评价孩子。中华小学就不存在这种“标准”做法。
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处于成长过程中,将来的发展无可限量,现在有小毛病也是在教育范围内,应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改正。没必要将孩子的小毛病写下来,弄成白纸黑字,很容易让人觉得小毛病变成标签带入中学。这也可能让孩子进入中学这一新起点、新发展中遭遇打击。家长有这方面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也应该得到尊重。
在各种评价中,老师给出的才应是客观评价,一至五年级是特色评价,对孩子某一方面提出肯定,不足方面提出希望或者委婉的建议;到了六年级,老师给的是综合评价,包括德智体各方面。“老师怎么写,是老师的权利,但也要让孩子和家长可以接受,因为这些评价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孩子改变不良倾向,以后更好发展”。
- 记者手记
谁能给我们说真话的力量
采访中,赵女士告诉我,在小学的评价体系中,还包括学生评价,就是对自己同学的优缺点评价及展望。学校为此还发了短信,教孩子们怎么写同学评价。“这么小的孩子咋客观分析同学啊?他们有这个能力吗?而且很可笑地让孩子们用第三人称写!”
赵女士觉得,这是让孩子打小就不说真话;而家长评价的模式化,也在让家长说不了真话。她本来要去找老师理论,结果被家里人给按下,“莫疯了,儿子还在那里上学呢!”气闷不已的赵女士只有把这些话倾诉给记者,她觉得成年人尚且受到这样的拘束,孩子可能更容易被要求、引导着不说真话。
她的困惑不是个例,说自己想说的话,还真不容易,尤其在一个问题有标准答案的时候。在现实中,家长评价有标准模式,学生作文有标准规范,为了达标,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说自己不想说的话。赵女士儿子的家长评价,最终结果是由孩子奶奶按照要求完成的。
“为什么不能说真话,不能承受真话的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惑着赵女士。
春城晚报记者 罗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