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创设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创新因子处于最佳的状态,在这个氛围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 与 “思” 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计算机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体验,才能发现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的意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学会创新。
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发挥学生创意的题材,在讲清命令菜单和工具的使用后,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意念去创作,“作品”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向全班同学介绍创作的思路和意念;在多媒体制作训练时,让他们联系商业广告去创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活力。
启发学生积极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上,采取“任务驱动”法,合理地对学生提出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技能。在学习PowerPoint中,建立新演示文稿、编辑幻灯片、加入动画效果……同时学习提出“怎样在幻灯片中加入背景?”“怎样在幻灯片中加入视频、音频?”……对诸多问题,鼓励学生们自己想一想,试一试。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如在讲授 windows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 “不见了” ,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