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州市夏邱中学  任洁

现今的初中高年级学生大都不愿意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优秀的同学不愿意回答一些“低级”问题;中等的学生不愿出风头;成绩差的同学认为:别人都不举手,你举干嘛?好像每个层次的中学生都有不举手的理由。课堂上学生出现这样的“负面效应”,除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变得很爱面子,虽然想举手发言,但是怕答错了别人笑话,有的同学不喜欢在公众场合下抛头露面。对于这些变化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认真研究,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通过谈话,书信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2、转变教育观念,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领路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如果把课堂比做舞台的话,教师应该是导演,而学生才是这出戏的主角——演员,所以说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离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发言,岂不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因此教师必须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言者无罪”。

3、优化问题、恰当评价、尊重学生

学生自尊心很强,对教师的评价很敏感,所以不管学生做出了何种回答,教师都要尽可能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努力给每个同学提供举手发言的机会。因此教师要优化问题,要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在巧妙的问题引领下,课堂才能呈现师生最佳的双边互动效应。教师只有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与思维的碰撞,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上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问题,其意义远远不在于问题答案本身的对错与否,它更是集中学习精力、活跃学习思维、锻炼自主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从而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