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美云
考试内容求“准”求“新”,且课程化
(一)求“准”。就是要准确地紧扣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与指南,将课程标准上的质量要求作为考试的“准星”,不偏不倚,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要删除各学科“繁、难、偏、旧”的内容,突出考查各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课程中所包含的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现现代社会对学习能力的新要求。譬如:1、《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因此,对只要求认识的字不考,以免加重学习负担。2、“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考试时,可以增设少量的汉字书写题。3、要求学会的字,以往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测试时也不要考词语解释。4、《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各阶段目标中已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因此,可以通过试题来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情况。
(二)求 “新”。内容策划与设计上要“新”。试题有血有肉,忌枯燥呆板,不是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不是一副威严的冷面孔,而是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努力营造一种学习环境,增强其亲和力,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应是“微笑的试卷”,且类型多样、丰富多彩,常考常新。如:⑴小明说:“读书急什么?现在玩个痛快,以后再努力。”聪明的你会用所学的格言警句劝说他吗?试试看。⑵刘丽同学要转学走了,同学们前去送行,彼此久久不愿离开,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好吗?(此两题适用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测试)上述两例语言亲切友好,有邀请,有鼓励,有征询,充满人情味,而且创意新颖,智情融合。
(三)课程化。应把试题编制视为“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它从课程中游离出来,以课程形态呈现的一张试卷应就是一份课程资源,因此,它必须也具备相应的“课程”特征:
1、情境性。体现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学生在设定的“虚拟的现实”的情境中,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脱离知识应用的具体情境,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对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例如:对“口语交际”也可以这样测评:在试卷上为学生提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从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如介绍朋友、做客、购物、商量等,要求学生根据创设的具体化交际情境,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这还有利于学生组织好自己的内部语言。
2、开放性。这是指试题力求解法多路径、答案多样化。促使学生思维呈多元式活动,既有同向思维,又有求异思维,既能实现思维的聚合,又能实现思维的发散。倡导学生特殊情境下的相互合作,允许他们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比如:游艺式考试中,可以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综合性学习题就可放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去调查研究,必要时与他人合作探究。
3、选择性。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具有选择的权利,同样,在“考试”这一“特殊课程”学习环境中也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试卷应是一定程度上的“试题超市”,具备一定限度上的选择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尊重学生在特定选作题目中的个性化的选择。选作题不再是选拔、甄别的产物。
只要我们加大对考试制度的完善和考试内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的步伐,使它日臻完善,“充满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昨日教育才会真正地远离我们,“明天的教育才会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的欢乐。”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水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