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长征镇中心校 丁敏
“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是分层教学理论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教学模式之一,其主流观点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这一模式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探索这一科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模式不打乱学生原所在班级,即保留行政班,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科任教师从成绩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理论的内核大体一致。由于这一模式不打乱学生原所在班级,在小学高年级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每一科的科任教师都可采用,不会影响其他班级或科目的教学进度。
一、通常的操作方法是: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在进行分类前,科任教师通常组织学生举行一次考试,按成绩并结合平时表现及本人意愿分成A、B、C三组,A组为优等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后进生。当然,所谓优等、中等、后进只是为方便教学,实施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的一种主观分类标准,并非说某个学生就一定永远是优等、中等或后进的。因此,分层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各个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这样作的目的如前所说,就是让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针对差异,分类目标
在将学生进行分层后,科任教师针对A、B、C三组同学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且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即通过教师和A、B、C三组同学的共同努力,要能分别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让A、B、C三组同学都有成就感,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取得更大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的意思就是要确保全体同学共同进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教学任务,不能落下一个。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对后进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同时要加强个别辅导,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并指导部分同学发展成优等生;对优等生,可以适当增加课业,加大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使之适合优等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优等生再接再厉,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阶段考查,分类考核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必须参加学校或更高级别的统一考试外,原则上考查或考核都不搞 “一刀切”。科任教师自行制作的试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试题,第二部分为中等程度的试题,第三部分为难度较大的试题。C组同学只需完成第一部份试题即可,B组同学完成第一部份、第二部分试题,A组同学则要求完成所有的试题(当然,因考试时间有限,可适当删减基础题)。同时,在制作试题时,需注意考虑A、B、C三组同学的具体差异,难度适当。这样,在阶段考查中,通过分类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C组学生)都不会有大的挫折感,都会感到各自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
(五)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所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重建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特别是阶段性评价中,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同时,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只要学生取得了进步,就应作出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对优生可用“三好”标准去评价和考核,而对差生的要求则不能过高,只要他们在思想、品质和学习等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进步,就可以评为“进步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取得不同层次的进步。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备课要分层次进行
在遵守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后进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
(二)讲课要分层进行
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引导大家看书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类指导,宏观指导是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面向学生逐个进行启发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学生训练,进行分层练习。按此结构组织教学,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
(三)作业分层练习
课堂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练习,一般布置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当堂做。对差生应该在练习中强化针对性的辅导;优生感到“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课外作业亦分类要求,后进生做基本练习题,中等生多做几道自选题,优等生还可多做课外钻研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C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因此,如果发现偏科特别严重的学生要更加注重个别辅导,避免在小学阶段就出现“跛脚”的情况,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