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几个最佳时机
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 孙蕾 王梅霞
今天,多媒体早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它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多方面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为沉寂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渗透补充的目的呢?个人认为:
一、 揭题后及时使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
教师在揭题质疑后,学生正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手段,适时展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将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桂林山水》一课,当板书课题后,学生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二、 解决课文重难点、领会课文主旨时使用,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多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呈现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难点是学生没有泸定桥及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因而无法体会泸定桥的结构和夺桥过桥时的危险。此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并引导他们观察泸定桥的结构,然后利用影音文件,播放震耳欲聋的波涛声,尽量通过情境摹拟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泸定桥的地理位置的险要。然后再来对照课文,学生就比较容易体会出夺泸定桥的艰难了。
三、 介绍地理位置时巧用,有利于学生体验课文的意境。
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于牵涉到地理知识的问题比较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这样的知识具体形象地显现出来。因此,在介绍地理位置时,运用多媒体媒体,使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学生对于诗中的一些地名就比较糊涂,这就会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学这首古诗前,先放映位置图,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性,也便于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所表达的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意,体会诗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最佳时机运用多媒体手段,并将之与传统手段相结合,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就能更好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也就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