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育和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中学   蔡晓丰  

 

摘要:美术是一种素质,尤其是在身心快速成长的初中阶段,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美术的教育功能入手,剖析其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并重点分析初中美术对青少年人格影响的具体手段。

关键词:初中美术;素质;人格

     初中美术在目前国内的学校教育中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它既没有小学美术教学般天马行空,也没有高中美术那样有明确的考试目标。但是恰恰基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培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优势 
    1.美术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日本著名美术教育家冈仓天丹心曾说:“倘若一般民众审美趣味低劣,美术不可能有什么高尚趣味,因而必须使大众关注美术问题,纠正那种认为美术只是王公贵族玩物爱好者兴趣的偏见。”他还认为如果民众上下对美术都有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浓厚的兴趣,那么全民族心灵将自然得到净化。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使人格高尚、完善,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非常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学科对学生实施美育主要指进行审美教育。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都有其美点,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物形态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辨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可让学生们感到花鸟画、风景画中也有自然与人的生命存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正如日本和光大学教授藤泽典明所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家,而是在普通的一般教育中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学生们会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有健全人格的新人。
    2.美术教育对观察力表现力的培养
    观察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眼睛所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有两种方式构成对事物的表达:一是进入理性的科学分析,达成对事物的认识,二是通过心灵的感情,取得事物的精神意味。前者偏重对物质属性的把握,后者注重对精神性灵的感应,对观察力的训练,即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⑴精确性的观察方法。⑵意味性的观察方法。丢勒的素描与梁揩的简笔人物相比,把希腊雕刻与霍去病墓前的战马相比,这两种观察方法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还必须借助于透视学的介入,这样,那些复杂的物体才能以正确的形态呈现在纸上。当这张画进一步往下发展时,还需透过事物的表层而深入到它的内部。观察到表现,是一个有思维参与的知动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过程。没有观察能力作基础,就没有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造就。美术教学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表现技法的正确施教,使学生体会艺术形式和提高手法的表现技巧,经过勤学多练,提高其表现能力。  
    3.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  
    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摩伊•凯特莉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门的艺术家或者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们的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美术的创造是不拘一格的,是任何艺术创造的产物,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目前,世界各国几乎都将美术课看作是能够培养创造能力的学科,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是美术课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加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应用方法的体验,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将他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得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价值、乐趣,获取真、善、美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磨练。  
    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西方国家做得优于中国。国外大量研究说明,青少年的美术活动并不像成年人的职业美术活动那么呈现分化、专门化的态势。认为青少年生来具有某种潜能,教师只做到引导,启发这种潜能的发挥即可,主张通过智力的发展给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发表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给他们提供表现的环境。美术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美术活动所充分表现出来的人格整体性、创造性等特点,将他们先天性的特性挖掘出来。总之,美术教育应着眼于发展青少年人格的具体实施。
    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注重人格培养
    西方著名社会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指出:青少年的天性里有一种盯住别人的坏品质不放的能力,而不像成年人那样很容易被语言欺骗他们能直觉到此人是敌对的和不诚实的,但不需多长时间,当他们达到了一般成年人的成熟程度,同时也就丧失了辨别好人与坏人的能力。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差,缺乏个性的审美能力的提升。
   现代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在为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创造着各种有利条件。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平等的、开放的、民主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多思的学习方法。美术教育也不例外,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沟通,传达信息,纠正偏差。在入门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体验美术的乐趣。丰富视觉、触觉和对线条、色彩的感觉,实施有效的激励的评价,提高学习美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距离使人的社会性关系趋向普遍化、全面化,不仅为个性、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且在客观上使人格的教育成为必要。    

三.美术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格的方法   
    1.加强欣赏教学,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欣赏教学是对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思维的产生,来源人们对美的鉴赏,单一的某些艺术技巧的练习与情感丰富的审美思维活动的欣赏其价值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更是显示了它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欣赏教学不够重视,应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空间加以扩展。
    中外美术史和当代美术的许多成功之作,集中代表了美术创造的社会价值和自身特点,能深入赏析,定获益匪浅。如作品《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是西方古典绘画技法成熟的标志,主人公那永恒而神秘的微笑,给历代的欣赏者以多少富有情味的遐想!一节合格的美术欣赏课:教师对学生态度亲切,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尊重有不同意见敢说的学生;并不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留下问题和悬念,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只有将学生身心投入艺术作品中,才能欣赏艺术作品,才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重建具有较高水平的审美心理结构。  
    教育实践证明,通过美术欣赏,可开拓学生艺术视野,增加见识,扩大知识领域,能形象的接触到无限的世界,多彩的社会生活,培养审美能力,提高修养。  
   2.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力它内在于青少年的本性之中。事实证明,他们的想象力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的创造性、奇异性并不比成人逊色。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反而逊色了。美术活动则可通过各种创造性活动得以实现。  
    其一,可进行命题作画,引导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原有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深  入体验主题,进行形象的构思,将其物化,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之一。学生能通过传播媒体等途径从自己的阅历中、生活中想象作画,起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其二,可开展美术第二课堂,如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外出写生、参加各种美术活动等。可在第二课堂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一起作画可观摩到优秀的美术作品,也可多方面锻炼学生,提高竞争意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3.提高教师素质,引导人格发展  
    徐特立曾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美术教师不同于美术家的是:不但可以创造出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美术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需要的是“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高素质的教师。  
    其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包含了具有浓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掌握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其二,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美术技巧要一专多能:组织、钻研教材,灵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
    其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事业,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他们心灵的塑造。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常识去影响、陶冶学生,长时间的耐心仔细地雕琢、推敲。  
    新课程改革下,培养青少年人格的美术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求对现行的美术课程及一些现状及时进行调整改造,这并不是排斥过去的成功经验,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美术教育的操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