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的几点认识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胡占山

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教材深挖教材,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会质疑,让探究从问题入手

探究从问题入手是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如学习《跷跷板》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首先提问:同学们,下面我们观看视频,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好。观看完内容丰富的玩跷跷板的视频后,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大人和小孩也能玩?为什么一个小孩能使两个小孩跷起来?为什么能一边上来一边下去?为什么大小离中间近,小孩离中间远?为什么两个小朋友坐着跷跷板却不动?......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了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点燃探究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实验制作材料。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素质,挖掘教材,努力将探究的目标和思路都暗含在为科学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材料中,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操作来发现材料的结构暗含的意义。

如研究《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二弦琴、土电话、瓶子、鼓、三角铁、大钹、一杯水。我要求学生使它们发出声音,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看谁的发现多。学生通过探究不仅发现了振动是这些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还发现固体、液体(水)、气体(瓶中空气)振动都能产生声音。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还把土电话和鼓、大钹组合到一起实验,提出了声音传播的问题;有的提出通电、断电扬声器为什么会发声的问题。学生玩的花样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越新,他们的思维越活跃,求知欲望越强烈。老师让学生拍掌鼓励学生的时、说话时,有的学生也联想到振动,甚至一有声音学生马上就联想到振动。材料准备的好,学生精神全部高度集中,大脑思维非常活跃,探究参与度非常高,研究兴趣浓厚,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启发思维  促进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玩心实足,在探究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达不到玩中学的教学效果。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中要动脑,动手之后更要动脑。”儿童所能认识和理解的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我强调动手中动脑,给学生以心理暗示,使他们集中精力调动各种感官来探究,促使学生由认识事物表象向认识事物本质转化。

如《通电线圈》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玩电磁铁游戏,有的发现断电后无磁性;有的提出疑问这个装置能吸引铁钉,是否也有南北极?在验证过程通过比较又发现,组内电磁铁南北极不一样。他们设计了对比实验,找出了不一样的原因。玩的时间较长后,有的发现电磁铁吸引铁钉数减少了。引出了电磁铁吸力大小和谁有关的问题。他们先是增加电池节数,后又发现和缠绕导线圈数有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操作-发现-讨论-再操作-再发现-再讨论,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出现,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养成了良好科学习惯,增加了学习科学兴趣。

四、发展思维  再生探究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我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收集整理事实的能力,在探索过程中生成新的研究方法。

1、梳理归纳  以议促思

学生获得的感性事实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教师引导学生各自收集到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往往汇报讨论时才能碰撞出智慧火花。

如在《通电线圈》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个学生说:“电池节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另一学生马上反驳到:“不一定,我的一节电池吸引20个大头针,我同桌的两节只吸引了15个。”这时我问:“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适时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电磁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经过观察讨论,认为两个电磁铁线圈匝数不一样,电池新旧不一样。我马上问学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磁力不一样?该怎样研究?”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汇报后,最后一致认为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学生经过探究终于找出了原因。

2、积累事实  应用迁移  固陈扬新

学问靠积累,有积累才能创新。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使学生养成记录科学探究过程,积累科学探究方法的好习惯。

    如学习《凸透镜》时,学生观察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时,有的想到了与平面镜片相比较。接下来讨论设计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许多学生自然想到了应用研究平面镜的经验,在仪器的摆放、怎样得到清晰的像、像与物体比较找出像的特点等方面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学生对一些科学探究的积累,使学生有了科学探究的思路,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量变会促使质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探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