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优等生心理障碍
山西省潞城市翟店联校南舍小学 张云科
心理障碍是指人们的动机性行为受到阻碍和干扰,不能实现社会规定或自我预定的目标,从而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有所丧失的体验,容易导致消极情绪。这种现象,不但会在差生身上发生,也会产生在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优等生消极障碍心理的形成
1、虚荣心理
优等生一般受到老师对其过分信任和偏爱,致使他们感觉自身优越。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从而盲目自信,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就会产生片面性,会形成虚荣心理。
2、自傲心理
优等生一般素质好,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好。正因为这样,他们往往在集体中表现出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等心态,这些优点,如不能正确对待,加以调控,就会变成盲目自傲,看不起其他同学。自傲心理在优等生中表现较为普遍,由于他们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这样就必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和冷落。
3、妒忌心理
优等生大多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表现得比其他同学突出,故得到的表扬和赞赏也就多,而一旦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就会产生妒忌心理。
造成优等生产生以上消极心理的原因很多,这里面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也有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
二、优等生心理障碍的调节
优等生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是“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根据优等生缺点的特定性质,从最佳角度切入,对症下药。才能使之真正察纳雅言,闻过改之,达到教育目的。
1、缺点顺推、极限催化。
极限催化是一种采取对缺点顺推的方法,创造一定条件和机会,催化其缺点按照教育者既定的范围、方向和分寸发展下去,以至发展到极限。根据极限导致逆反的原理,当学生的缺点发展到某一极限时,他们便会产生逆反和厌恶之感,由此会过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2选择时机,心态异化
犯错误的优等生的心理状态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无动于衷。此时心态结构平衡,教师和风细雨也好,痛下针砭也好,都只是收效甚微;二是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可能对别人产生不利影响,但尚未意识到对自己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三是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给自己可能带来后患。后两种情况便是处于心理不协调时的状态,而选择后一种状态进行批评教育是最佳时刻,因为只有当优等生真正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将给自己带来危害时,才会清楚地认识到缺点的性质,产生改正的欲望。此时,以情才能动人以理才能晓之。批评教育才能奏效。
3、和风细雨,潜移默化
教师应首先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关系,对优等生教育尤其要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允许采取粗暴和压抑的办法。同时,善于举例,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己做出表率来对学生是最有说服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作者单位 山西省潞城市翟店联校南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