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合格人才
● 付开云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健全的人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明确地把心理健康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突出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 要面对现实,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成长
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外部的环境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所以老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抑,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以引导、关心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走下“讲台”,经常出现在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和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生理。“这一段身体怎样?”“今天的课听得懂么?”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可以消除老师和同学之间的隔阂。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感情的。老师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爱,通过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使学生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想把内心的话说出来。这对于老师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地认识现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能与客观现实保持积极的平衡,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关注课堂气氛,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关注考试后学生的分数,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与引导,使他们慢慢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以致出现厌学逃学现象,丧失理想,游戏人生。其实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不光要关注他们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感情、学习习惯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才能适应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消除由于消极的动机冲突和挫折而导致的焦虑、紧张、失落、消沉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做一个豁达、悦纳他人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如意的事是难免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尤其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困惑颇多,诸如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纠纷,与老师、家长的关系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豁达、学会控制、学会表达、悦纳自己、自尊自爱、悦纳他人、与人为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学生认识适当表达和控制情绪意义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调节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及时发泄和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可采用:一是心理放松法,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比如在考试前,紧张吃不下,睡不着,甚至出现遗忘、恐惧等心理现象。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做深呼吸,使肌肉放松及语言激励法来调整自己,并告诉学生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保持最佳心境。二是注意转移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发泄,从而建立新的良好的情绪。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发生争执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学习和感兴趣的事情上,或者多想想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有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改变环境的方法,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散散心,也可以达到旷达心胸、愉悦身心、排除不良情绪的目的。三是理智消解法。如同学之间发生争吵,如不能正确对待,便会陷入苦恼悲伤,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中。这时可通过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而形成新的、良好的情绪。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中今中外,大凡成大器者,都是心胸旷达、悦纳他人之人。所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成为国家栋梁的关键。
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学习不仅要学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做人。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无声的语言,它或者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或者以震撼心灵的方式推动发展的跃进,起到灌输的作用。所以现代的教师既要有竞争的意识,又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既要有稳定的性格,又要有优良的品格,时刻要以健康的精神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有这样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师,学生岂有不学之理。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作为教师,只有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湖北枣阳新市火青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