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学生的自主预习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孙德如   

 一、 学生自主学习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主要是巩固知识,明确线索、或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无论采用那种方式,都是对知识的强化与训练。我在实践中感到,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我们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为“没有一个不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前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必须及时了解预习情况,把带有共性的问题,结合本课的知识点,认真修改教案,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要求更恰当,教案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三、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要有先导性。

1、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预习也不例外。最初如果提过高、过难的问题,学生即使预习后也完不成,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因此,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要让大部分学生学会;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同时教师要认识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指导预习时应注意设计问题时难度因人而异,不能全班一刀切,完全一个标准。预习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列出深浅不一的预习提纲,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别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预习。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可增设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以缓解难度。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机制

(1)合理分组、分工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员自愿与调节相结合”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进行搭配分组。异质分组,要求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组间同质,体现的是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班级的缩影,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同时小组角色互相转换,让学生承担起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学习责任并相互协作。

(2)小组合作结构的形式 

小组讨论形式: 组长全面组织组员之间展开学习上的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出现的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结论和答案;联络员负责联系老师与其他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发言人不仅要说明答案,而且要说明思路和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从该问题中得出的一些规律等。其他人既要学会聆听,注意做好笔记;又要学会质疑,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3)“一帮一”形式:把小组再分成两人小组,认真实施了“一帮一”互助落实形式,努力实现“对对红”的合作方式,真正落实了“没有一个不学习的学生”。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弥补了学困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但还不能很快解决问题的不足;也弥补了教师对学困生无法一一纠正的不足,因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