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书法教育的全球格局
——记第七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报讯 第七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美国书法教育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承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苏士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司长王登峰,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美国书法教育学会会长陈曼丽,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郭振有,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书法教育学者、专家陈迎宪、吴震启、刘莹、鱼住和晃、董锟、张荣庆、任平、李一、倪文东、赵振乾、王继安、孔祥鹤、郑晓华、梅墨生等应邀参加了大会。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欧阳中石、院长刘守安、副院长王元军等参加会议。
许嘉璐在开幕式讲话时说,“书法走向世界”是当今世界的需要。中华文化一贯强调身和心的协调、人与人的和谐、国与国的和睦,这些观念恰是拯救当今世界的一剂良药。大家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才会出现一个被全人类接受的、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新文化,而这种文化的理念是通过各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的,例如文学、诗歌、哲学等,其中也包括书法,中国的书法正是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一种生动的形象的体现。中国书法的一些元素,以及书法所写的内容,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平衡、多元化的理想。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书法强调体现个性,也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更多的世人知道这个特点,那么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也就可以消除。
许嘉璐希望书法教育学者和他一起呼吁,让书法正式进入小学生的正规课堂,而不是选修课。他还希望在书法传播与教育中,不仅仅传播书法的历史、书法欣赏的方法、写字的技能,还要讲解书法所体现的核心理念。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汉字书法的教育与文化价值及传播”,旨在推进汉字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书法教育专业化、国际化的实践与研究,扩大书学研究、书法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在3天的会期中,国内外与会代表就“汉字书法教育的学科定位”“汉字书法的文化价值”“国际书法教育的现状与前景”“各国文字书写教育与汉字书法教育比较研究”“汉字书法教育跨文化、跨艺术研究”“青少年与儿童书法教育”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华东政法大学潘善助认为,社会书法教育是书法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书法教育、家庭书法教育形成三足而立的格局,社会书法教育在大陆、台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不同之处是形式不太一样,大陆有青少年宫等,台湾有艺术教育馆和社会教育馆等。
日本安田女子大学教授信广友江论述了“关于学校教育中书法领域的地位与现状”。她说,在日本学校和书法领域教育中,小学、初中的“书写”是“国语”课的一部分,不是艺术性的,而是置于识字教育的重要地位——借此掌握国语的正确性及日常生活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书道”在高中开始从“国语科”分出来,与“音乐”“美术”等同样作为“艺术科”的领域之一,学生自愿选择学习课程,之后如果想继续学习书法,可以进入大学、研究生院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深造。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讲师马英爱说,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的大背景下,要使中国书法成为在世界上广获认可的独立学科,并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应给予海外书法教育以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使其成为海外中国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更大力度的推广和普及。他结合自己在海外大学讲授书法教育的实践,提出三点建议:尽快统一书法术语的外语译文,推出具权威性、直观易学的系列外语书法教材,加强海外从业教师队伍的培训。
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泊摩纳分校副教授、美国书法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潘大安强调,书写是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书法则是一种跨系科的艺术,涉及中国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书写只是一种技能,而书法则是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全方位探求。以写代书,汉字毛笔书法则与西方钢笔字无甚区别,书艺亦降格为写技。
美国纳罗帕大学书法专职教授屠新时主张在跨文化对话的大格局中推进海外中国书法教学。据他介绍,美国几乎所有开设了这门课的大学,各学科的学生登记选修书法课十分积极,只要指导老师胜任并敬业,教学得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书法讲师王纯杰把书法称为“21世纪中国的亲善大使”。他说,近30年的教学经历告诉他,海外书法的教育意义,远远超过美学的层面,它适用于亚洲国家,也适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汉字书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由美国书法教育学会发起,并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召开了会议。此会聚集世界各地的书法教育家、书法家,成为全球书法教育的盛会
据《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