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江苏如东 缪希平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一、适时启发质疑,引发探究欲望。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质疑: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然后再来推导;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来推导——这些问题的发掘是学生不断思考求疑的结果。
二、 挖掘教材因素,提供探究材料。
学生有探究的激情,没有具体探究的材料来“活化”主体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请学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试图计算它的面积大小,如用画方格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其中一个的面积。能不能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论、试验,会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将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内容,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式内容,改进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运行的状态。
三、创设探究氛围,加强探究体验。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在这一历程中,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强化学生探究的体验,把数学学习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紧密联系。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这样安排:
(1)引入部分:
师: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我要知道它的面积怎么办?
生:用面积单位来度量。
师:请一位同学来用面积单位摆一摆。
师:你想这样一直摆下去吗?为什么?
如果我想知道这间教室的面积或更大的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呢?这样摆下去可能吗?
(2)激趣:你现在最想学的是什么知识?
(3)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你怎么想到和长、宽有关的?
(4)探究部分: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是“长× 宽”呢?请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长方形拼一个更大的长方形,来验证一下。
(5)总结部分:
这一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体验用科学研究方法探究的历程,并且把数学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结合起来。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的空间。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探究性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它不但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内广泛交往,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和研究问题,在寻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