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分析

 

江苏省赣榆县黑林中心小学  陈伟

 

一、家庭与社会环境因素。

1、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满天下。严重的重理轻文思想仍左右着几代人对教育的看法。两年前,我曾教过一个村级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课,当时班里有49名同学,语文素质优秀的不足10人,近60%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作文能力低下。 家访时我特意与这部分学生家长交流、谈心,然而令我惊讶的是:由于他们做生意及生产等方面常要用到数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认为语文学好了没什么用处,只要数学成绩优秀,会算帐就行了。

2、出于安全考虑,不敢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及语文教师必然要经常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农村的学生家长大多不能够理解。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很喜欢学习语文,课文读得很有感情,字写得也漂亮,成绩一贯优秀。一次,我带孩子们在学校旁的小树林里观察小树及树林里的小动物,准备上课时交流。这个孩子的妈妈在河对岸的田里看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找到我说:“老师啊,你老是带学生出去玩,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我给她耐心解释了半天,她才半信半疑地离开。由于家长思想意识的影响,使孩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变得对什么都无所谓,成绩逐渐下滑,更严重的是竟出现了焦虑、厌学情绪。

二、教师观念与自身素质影响孩子的语文学习。

许多农村教师自身观念有问题,语文老师作业多,教学累也困扰着他们,言谈之中,透露出自己教语文不如数学、英语学科教师显得有优势。还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思想狭隘。试想:一个不爱写作的教师如何能认真指导孩子作文?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又如何能去引导孩子阅读?

三、学校环境因素和课程计划的执行不到位。

在山区,乡镇中心小学虽然比较重视环境的熏陶,但只是光秃秃的几座楼房,写着几行标语。试想:一所学校文化氛围不浓,文化底蕴不深厚,怎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乡村完小虽然在自然环境方面占优势,利于开展各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但孩子的语文学习缺乏人文熏陶,语文学习状态仍然不够理想:缺乏对语文学习浓厚、持续的兴趣。这种状态让人感到无奈和焦虑,即使是乐教善教的语文老师,亦深恐误了孩子的发展,他们也渴望一种开放而有活力、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的追求高分,不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把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抹杀了,为了学生的安全因素,把学生外出开拓视野的活动取消了,天天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已经厌倦了,课程计划执行不到位。

四、语文学习评价的因素。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不仅困扰着教育教学管理者,更困扰着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上学期,笔者遭遇一件尴尬的事情:上学期期末素质检测,本班38人,优秀率百分之百,在放假前一天,许多家长围着窗户议论(因为素质报告书上是不显示考试分数的),大意是:怎么不公布学生分数呀!是不是学生成绩考砸了,所以才不敢告诉学生。放学后,几名家长围住老师要分数和孩子的排名,害得我逃之夭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山区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语文学科的特点,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偏必纠,不断探索,山区孩子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