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思维能力的审美培养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中  孙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从审美中汲取营养,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审美培养,有着较为切身的感受。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总结规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思维过程总是从推论的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凭借思维来把握课文的全貌及作者的思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荷塘月色》之所以让人难以忘却,就是因为其娴熟的笔法、极富个性的语言色彩给读者无穷的回味余地。而这些,教师如果没有从审美的角度加以点拨提示,学生的思维便显得笼统淡化,理解领悟的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当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时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面对众多性格各异、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象指挥家那样,既要让爱表现的学生有表演的舞台,又要让内向的学生有“出台”的机会,才会使学生的整体思维得到提高发展。导读时,要搀扶学生学会走;仿读时,要放手让学生驰聘思维,同时对学生所提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二、设疑释疑,培养思维的探求性。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为人类酿造了最甜最美的生活,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如果我们能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去欣赏这些“美”,这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思维是有很大帮助的。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激发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释疑,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善于钻研、讨论、提问、质疑逐步把握课文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让其自愿倾心赏美。

三、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深邃性。传统的教学法往往从教学目标的搜寻到课文的整体感知、从文章的赏析到作文写评、从知识的巩固迁移到检测补漏等方面,引导学生个体或群体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教材的“阅读提示”或“课后练习”中常常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有些是常规性的问题,有些是创造性的问题,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比较鉴别,在貌似平常的信息中发现新颖而独特的见解。同时对材料进行联想、比较、发散和鉴别,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如果当学生彼此的思维发生冲突时,则又应促其群体争辩研讨,去粗取精,达到一致的意见。

总之,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从审美角度来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审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