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李锛

 

 

     

            梨园妙曲丹青绘

 

                  ---话水墨画家李锛

李锛,重庆人,毕业于四川美院附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曾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聘用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97百杰画家,海南省文联委员、美协理事   国家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锛教授是当代中国有实力的人物画家,圈内圈外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选出的97百杰画家之一。

李锛成长在四川,工作在海南,如今退休了,定居在北京。他告我个中的原由:川人不出川难成气候,南方人不到北方性格总会欠完善。他现幽居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这里绿树成荫,曲径通幽。

李锛是个重情义,朴实爽朗之人,虽年过花甲,步履矫健,话语敏捷,这样的秉性,给人免去了采访大人物的压力,到像是和一位学长在倾心地交谈。

李锛,1948年出生于重庆,巴山蜀水,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环境对人的塑造显而易见。李锛从小就显露出对绘画的热爱,小朋友们的作业本上满是他的涂鸦,为此老师批评、家长骂,但都没有阻碍他绘画的热情。同时李锛还迷上了京剧,当时李锛家里有人在京剧团工作,耳濡目染,唱念做打,李锛学得有模有样,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小学毕业后去剧团当京剧演员。李锛的父亲是个中规中矩的人,他常用浓重的湖北口音训斥:“男学工,女学医,吊儿郎当学体育,浪荡公子学文艺”。他甚至砸坏了李锛学戏的行头和画画的用具。

1963年,李锛背着父亲,偷偷地考上了四川美院附中。1968年毕业后,他分配到自贡一家工厂任美术工人,干的是刷标语、画主席像的活。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他有幸借调到出版社画连环画,那时出版社是不给稿费的,但李锛还是画劲十足,乐此不疲。有力地锤炼了自己的造型功夫。先后共创作出版了共十本连环画册。铸就了他娴熟精湛的构图、造型、线描能力。待文革结束时,四川第一届国画展览,李锛一下子就有三幅作品入展。在美术界引起了轰动。

大学毕业时,李锛获毕业生展览一等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1988年他选择了去海南大学任教,在这里他辛勤耕耘了20年,数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被评为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已年过不惑的李锛并没有在成绩前停止脚步。

1993年他在中国人物画刘国辉高级研修班作访向学者。浙美的学术思想,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使李锛在艺术语言更上一层楼。李锛说,在浙美,学了笔墨和造型,更被学校的治学理念和精神所感动,先生们向来把教学看得很神圣。一次,教授要点评李锛的作品,老先生居然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李锛楼下等待,看着先生花白的头发李锛内心十分感动。至今讲起来也咿嘘有声。

2008年,李锛辗转北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人物画创作工作室”研修创作。冯远是中国人物画顶级画家,其画风追求拙朴浑厚,笔墨苍劲,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李锛投师其门下,更是锦上添花。前些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水墨相形——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李锛的《湘西桔子红》入选该展,次作品为12长的大型国画,画面表现湘西人民红红火火的劳动场景。李锛把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底都用上了,素描与笔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生活气息浓厚,人物造型生动,笔墨精妙的宏构巨制。受到圈内圈外的赞赏,都佩服李锛控制大场面的能力。

李锛的人物画路子很广。包括民族、历史、现代人物。近年来,他更加迷恋京剧人物画,并有了新的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虽然李锛最终没能成为一个专业的京剧演员,但几十年来,他都和京剧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如今李锛受聘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时间充裕。经常在家里看中央11戏曲频道,听京戏,唱京戏,画京戏。时而老泪纵横,时而欢天喜地。有时还用他浓重的重庆话自言自语道:“这都是假的嘛,我干啥子如此当真!” 然后哈哈大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李锛对京戏的理解,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在他眼里,京剧与绘画是相通的,即通俗又深奥,既具象又抽象。既写实又虚拟。

李锛是画连环画出身的,脑子里有无尽的空间想象力,再加他对京剧舞台的动作、神态了如指掌。在技法上有娴熟的笔墨的组合、所以他的京剧人物画充满了灵动、情趣、神态逼真,雅俗共赏,戏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李锛认为“国画的基础是书法”,此言不谬。早在文革时期,由于原因种种,他就和石鲁的哥哥冯建吴先生私交甚密,冯建吴先生是书法大家,他说:“学国画与其他画种不同,一定要在书法、篆刻、诗词中选一种,与绘画齐头并进,花一样多的工夫,否则画是上不去的。”李锛尊听师言,选择了书法结合画画,因而作品整体总是酣畅淋漓,笔墨动人。

李锛经历丰富,又是灵动的文人,感情细腻,他手中的毛笔通过在纸上的摩擦也把他那种文人的委婉心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李锛提倡中国水墨画要防止写意精神的流失,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他说:“中国水墨画有一个广阔无限的空间,它不仅在存封的辉煌里,也在今日画家的创造中。中国水墨画其基础是建立在被创造的美的事物中,并赋予时代、个人美的法则,使之成长起来。用巨大和无限的精神来理解中国水墨画最适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