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林平
在教体局领导的带领下,和校长们一同到南方考察学习。期间,收获着快乐,快乐着收获。江南水乡,细雨绵绵,小桥、流水、人家,和傲姿挺拔的香樟树,无不彰显着她的至善至美的古韵风情和至真至纯的诗情画意。更有一串串的名校,置身于其中,眼在看,耳在听,手在记,脑在想,最后,心在跳。总之,一路行思,陶冶了情操,明亮了心智,坚定了信心。细细梳理,对教育的感受,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会。
一、学校应突出文化前沿
谈到学校文化,有外显和内隐之分。学校的独特建筑、另类布局、奇特景点和别样的花草树木,以及独具匠心的墙面文化和标新立异的特色教育,是构成学校文化的外显部分。而学校的底蕴、氛围、理念、风气、思维倾向、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是不容易发现,但可以感受得到的,是学校文化的内隐部分。学校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地方,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人为的说教,更离不开身临其境的感染、熏陶和激励。因而,学校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由表及里,刻骨铭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如一缕阳光,旭日融融,照亮方向,前程似锦。可见,一所学校,要重视文化立校,一个校长,要致力于文化建设。
我们参观过平度市实验中学。那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物一相思。她在告诉我们,怎样倾听花开的声音,怎样播下种子、呵护秧苗、品尝收获,怎样做风霜傲骨的松梅和高风亮节的青竹,怎样做畅快灵动的游鱼。她还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话。我想,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回归本真,找准人性的接点,从细节入手,才显得质朴天然。相反,一味追求规模,打造“教育航母”,肃立着一座座酷似机关大楼的教学楼,让人肃然起敬,总感觉教育的韵味不足,好像少了什么。
“常规+细节+过程=奇迹”“良心+认真+方法=成功”,这是后六中学镶嵌在教学楼上的几个大字, 赫然醒目。这是校长的办学理念,也是他治学的真实写照,更是后六中学从一所落后、简陋、师资和生源匮乏的三流农村中学一举成为全国名校的奥秘所在。
南京市东庐中学也更是一所农村中学,她的名字在全国更加响亮,她的班级文化建设更见一斑。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名、班徽、班风、班歌和班照。把班级中每一个同学的照片组合成心脏形状的图案,任课老师的照片在中间位置,班主任的照片在正中央,悬挂在教室门外,昭示着这是一个大家庭,紧紧团结在老师和班主任的周围,大家一心向善,齐心协力,荣辱与共,共创辉煌。班级的名称除了几年级几班外,还有一个能反映班级精神和理念的班名,例如九年级五班,同学们别出心裁地起了一个“九五至尊,王者归来”的昵称,既能反映年级和班级,又能体现出争先恐后、势不可挡的霸气。仅这两项文化,就能看出东庐中学在做“人”的文章,通过精神的力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思想者天马行空,读书人孤帆航海”,这是当我们走进杭州市朝晖中学教学楼,在大厅两侧醒目的标题。这种带有浪漫和抽象意味的语句,顿时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思想者天马行空”的下方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理念、感悟和成果;“读书人孤帆航海”的下方是师生的读书随笔和心得体会。从这种墙文化,不难看出,校长是一个有思想、有品味且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每到一处学校,都会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文化和折射出的独特魅力,谙知校长的经营理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高水深”是硬件,学校可以达不到,但“有仙有龙”是软件,需要我们去创造,学校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软件上去了,才能真正成为“名山圣水”。
二、 学校应抓住教学根本
“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学校工作要服务于教学,要作用于教学”也似乎毋庸置疑。问题是,教学不凸显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行,课堂教学不改革不行。一个学校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课堂,而课堂最根本的落脚点是学生。知道了这种关系,就等于抓住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更找准了切入点。怎样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和践行的课题。
平度市实验中学不仅是她的校园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也卓有成效。她的“民主高效课堂”,从理论到模式再到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文化品牌。它的精髓是“尊重和民主”。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有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才使平度市实验中学荣获“全国课改名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南京市东庐中学从“起家”到“发家”,靠得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一纸“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大红大紫,闻名遐迩。何为《讲学稿》?我带着一丝神秘认真听取了学校的介绍。原来它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文本。分为三部分,即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强化练习。在每堂课前,教师集体备课,轮流一人主讲,他人助讲,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讲学稿》。在课堂上,师生人手一份。我认为,《讲学稿》有三大特点:一是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能找准重难点,找全知识点,找足补充点;二是它抓住了“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本质;三是它注重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是“顺应和同化”。从东庐中学和平度市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来看,她们都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给每个学生一个合作交流、表达自我、积极参与的平台和空间。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归宿,也是我们教育的策略。
近些年,我们也在进行着课堂教学改革,只不过刚刚起步。由于地域的原因,我们夏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城区就读,而且几乎全部是优秀生,说剩下的学生是三流学生一点也不为过,但我们对学生绝对不这样说。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难管理不说,课堂上死水一潭,师生严重脱节。学生在被动、压抑、训斥中度过每一天的每一节、每一周的每一天和每一学期的每一周。而教师呢?极度的心理反差,悲观失望的无奈,和无法收获的成功快乐,对学生、对教育、对职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身为校长的我,也是在从最初的抱怨、愤恨,到后来的无奈、纠结,再到以后的“顺理成章”中“工作着”。看到生源较好的学校,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自从今年春天,我在烟台参加校长培训班,听到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的讲课,才知道原来的杜郎口中学和现在的夏邱中学同出一辙,崔校长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挽救”了杜郎口中学,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领头羊,声名鹊起。其间,崔校长也饱尝了改革的曲折、心酸和磨难,更品尝了改革给他带来的希望、喜悦和辉煌。班上,还听到了上海知名学者郑杰校长的讲课,他对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充满着浪漫情怀和“另类”做法。这两位校长的思想和魅力,唤醒了我体内或许还存有的对教学改革的一丝冲动,更点燃了我对献身教育的激情。那个春天,也是夏邱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划时代的课题,更是一个“伤筋动骨”的课题,必须先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入手。杜郎口之行,给我校的教师带来的是震撼,是全新的课堂,是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的洗礼,是无限膨胀的心。借机,学校多次进行了研讨、倡议和尝试工作,进而又出台了《夏邱中学新课堂教学八步曲》(讨论稿)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变成小组围坐形式。最终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形式,以“八步教学”为教学程序,以“教师的引领、点拨、激励、服务”为教学主导,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为教学主体,以“启发、诱导、少讲、多练”为教学主旨的课堂教学基本思路。
在运行的过程中,师生所持的态度和应有的状态需要不断培训,教师的多讲和不放手需要不断割舍,学生的依赖、懒惰和被动需要不断纠正。说它是“伤筋动骨”的改革,不仅表现在它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上,更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抵触性、盲从性、机械性、走样性和反复性上,等等。因为,它改变了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思维倾向,同时也改变了学生本不情愿的传统学习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从目前改革的效度来看,六年级改革的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因而各科教学成绩明显高于以往。其它年级搞得比较好的学科,或同学科搞得比较好的教师,教学成绩也明显的高于其他。以此为契机,学校大力倡树,又组织了另外三十多名教师深入诸城市龙源中学的课堂,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课改成果。课改这条路虽然很难走,我们也不会停止,因为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光明。
三、 学校应强化管理后盾
从这次参观的几个学校,包括以前到过的一些名校,无不是在管理上技高一筹,用“无缝覆盖”、“固若金汤”、“百花杀,我方发”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特别是常州市后六中学,她的精细化管理,给她带来了“名校效应”。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以学生为本,根据小学生“语言能力强,逻辑能力差”的特点,大胆地做出了“一年级不学数学,改学英语”的决定,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同时,德育教育即时化,不依靠上级配发的课本,用“身边的事儿教育身边的人儿”。仅这两项,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独树一帜,开辟了课程管理和德育管理的先河。
对于我们校长来说,考虑最多的是“管理”二字。对于什么是管理,管理能带来什么,耳熟能详,自不必说。对于应该怎样管理,影响管理的因素有哪些,恐怕一直在探讨,甚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一筹莫展。我认为一个校长想问题很重要,即时做不了思想者,也要做一个思考者。校长不必整天忙于事务,要多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多探讨问题的起因和解决途径。很多时候,外人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忙什么,我都会风趣地说“在坐着”。有时思考问题,思想天马行空,流浪个不停,突然灵机一动,一个奇思妙想便诞生了。因此,校长要善于思考,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长进。
就学校应该怎样管理,我谈一下自身看法。我认为,学校管理要走“四化”之路,即管理的宽泛化、规律化、精细化和特色化。从管理的内涵上来看,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弱校到常校,由常校到强校,由强校到名校迈进的过程。
一是管理的宽泛化。所谓宽泛化,是指把整个学校和整体工作,从平面上“一块地儿一块地儿的”网格管理;从项目上“一块事儿一块事儿的”各个击破;从时间上“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约定俗成;从空间上“一个层面一个层面的”统筹兼顾。学校乃弹丸之地,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每一座房屋,每一处设施,每一颗树木,都要纳入管理的视线,做到无缝覆盖。学校的工作项目和内容很多,每件事每件事的接踵而至。若漫不经心,就会飘然而过;若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一天中,上学放学,上课下课,课内课外,“三操”集会,吃饭睡觉,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和严格的监督,让人有触景生情和条件反射之感。人和事都有层面,不能光看到上而没顾到下,不能光摸到表而没触到里,不能光对到内而没涉到外,否则,就会失去整体性,出现断层和片面。因此,管理首先要做到宽泛。如果连宽泛也做不到,那只能说是一所弱校。
二是管理的规律化。所谓规律化,就是在宽泛化的基础上,每项管理措施都要制度化和常态化,都要按照特定的规律行事。现实中,能把管理规律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多少工作,多少措施,或有始无终,或龙头蛇尾,或稍纵即逝,或朝令夕改,或一去不复返。更有甚者,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想着一回事,忘了又是一回事;高兴一个样,不高兴又是一个样。没有定数,一切尽在不言中。由于缺乏规律化的管理,在事和人之间,事与愿违;在人和人之间,无所适从。所以,管理必须要有规律。如果没有规律可循,同样也是一所弱校。
三是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有了宽泛化和规律化以后,学校也便成了一所正规学校,即正常学校。学校能用“正规”和“正常”来定位,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高兴之余,我们是否在想,管理还不精致,还忽视了好多细节,太阳中还有好多“黑子”。如果这样想了,我们就会绞尽脑汁地进行精细化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下去,学校将一定能成为一所强校。回想夏邱中学,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管理上基本达到了宽泛化和规律化,现在正在探索和追求精细化管理。首先全校上下树立了教育无小事的思想。我们反对当下流行的“大官管大事,小官管小事”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校长不抓“大事”抓“小事”。因为,人人都热衷于抓“大事”,所以,办好“大事”的能力和机会是均等的,而不被青睐的“小事”,恰恰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这时候,校长如果关注“小事”和细节,紧抓不放,那么,他的部下就不会仰望星空,眼高手低,而是脚踏实地,事必躬亲。一旦双管齐下,细微之处能不见真情吗?其次,学校开展每项工作都要坚守“六讲”,即讲计划,讲层次,讲过程,讲细节,讲始终,讲小结。从目前学校的管理情况来看,由于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档次提高了,知名度也随之提高了。
四是学校管理的特色化。当一所学校做到了宽泛化、规律化和精细化管理以后,她便成了一所强校。但强校不等于名校,要想成为名校,还需要在强校的基础上,外加特色化的管理和诸多的名师作支撑。单说特色管理,从办学思想和理念上,要紧扣时代脉搏,以人性为基本,以发展为方向;从教学管理上,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为过程,充分体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有独到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工作措施;从德育管理上,要有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序列和评价机制,要经常开展创新性的德育活动;从教师专业发展上,要以教师的师德为本,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准,名师辈出。使自己的学校成为名校,是一个校长一生的梦想,为此而在不断地读书学习,增加内存,提升理论支撑;为此而在不断地东奔西走,汲取他人之长,丰富完善自己;为此而在不断地自我挖潜,找准切入点,探索新路子。名校的诞生,或许一任校长就可以实现,或许需要几任校长的努力和积淀。但校长在任一天,就要努力一天,向名校就会靠近一步。
(作者:山东省莱州市夏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