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丽: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

 

           

    孙晓丽,中学高级教师,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为下乡知青,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历任郑州市第四十二中学副校长、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现任郑州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兼任河南省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郑州市教育督学、郑州市人大代表。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全国学校文化管理示范校长”。

    记者:孙校长,在2009年的郑州市直中学课程改革校长论坛上,您作了《课改,需要勇气,还需要痛感》的发言,给人很深的印象,就高中新课程改革,能否谈谈您的观点?
    孙晓丽:与教育发展相比,教育改革是更大、更难也更迫切的课题。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关于教育改革,“浅水区”容易改的大都改了,剩下的都是“深水区”中的难题。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形成什么样的模式,而在于一种观念的引领,这种引领,就是向真正的素质教育靠近。
    目前,社会上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议声逐渐稀少,基本认同度和共识已经形成,但总的来讲推进仍不够。实质上还是用一种标签式的,站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寻找素质教育影子的做法。这已经不再是老瓶装新酒的问题,而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变革中照搬模式、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麻木应付,而心中已经没有了改革的冲动和激情,没有了从本质上改变自己的勇气。如果没有一次触及教师内心的、制度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还将是一场“把表象当内涵、把模式当变革”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式的热闹肥皂剧而已。
    现实虽然冷峻,但教育不能没有梦想。我想: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场解放人的教育,真正的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校长,唯有真正地解放了,新课程改革才会突出重围、找到出路。我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虽为学生,但受尊重;虽不轻松,但能自主;虽不拼抢时间,但确保质量”。所以在那次论坛上,我有一个呼吁:彻底取消周六及节假日所谓的“培优补差”补课,让我们看看是不是只有用拼抢时间才能决胜质量。这是我久久藏在心间的一个理想,也是我们学校在不断努力的一个方向,比如我们已经做到了节假日不补课,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不额外增加课时。
    记者:那么,十九中在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和实践呢?
    孙晓丽:教育改革的主旨是落实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 新课改的实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层层剥茧逐步推进,要坚定素质教育的方向,找准突破口,稳扎稳打,从点滴做起。十九中的做法别的我都不说,在这里就讲三点:一是改变评价标准;二是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三是推广使用导学案。
    评价导向。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质量管理,要重点看班主任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能否把学生当人来培养;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工作,要重点看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的能效比;评价一节课,要重点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表现,能不能落实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十九中“我最喜欢的一节课”、“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即将付诸实施。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素质教育最格格不入的外在表现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当然有机制上的原因,但对教师而言,“减负”的关键是聚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一次教学的有效性,用自己工作的成效和简洁来换取学生学习的轻松和兴趣,而不是课内问题课外补,打疲劳消耗战。我们坚持“两个坚决,两个不要”的做法,坚决把课时降下来,坚决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要“深挖坑”,不要用现成的辅导资料。为落实这些要求,学校建立了课堂日志和学习委员例会制度,及时了解实情、加强反馈点评,促使教师走课改道路。
    推广使用导学案。学案导学和启发探究是十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高中生物、物理和初中化学,自2007年开始尝试学案教学,如今已经有了成型的“目标定向、问题带动、探究练习、当堂检测”的课堂结构,随之数学组、历史组、地理组都行动了起来。高中生物组曾代表学校向全市的学科教师,进行了学案导学的经验汇报,初中数学组编制的十九中学生作业练习册也即将付印。
    记者:在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待让素质教育有时显得曲高和寡苍白无力,关于素质教育,您是怎样理解和实践的?您认为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学校的成功?
孙晓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从战略高度来说,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教育内部来说,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提高质量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牵涉国家政治经济因素的系统工程,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绝不是隔海相望、望洋兴叹、难以逾越、不可作为的。的确是难,难在教师,难在教师的素质和观念,难在教师的操作和把握。素质教育不是否定传统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素质教育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改变选拔和淘汰功能,发挥改进实践促进师生发展功能;素质教育不是忽视基础知识,更不是降低教学要求,而是减负增质,注重兴趣;素质教育强调新型师生关系,但不是放松要求;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不意味可以否定教师主导地位;素质教育提倡研究性,但不是否定或放弃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学习方式。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应当仅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培养。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大气的胸襟,需要站在比书本、比升学、比科技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去践行。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对人的成全,让人成为他自己。教育就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带给学生希望和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关于自我、未来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自信,带给学生独立学习发展的品质和能力。
    我们要让自己的目光越过孩子的现在,看到他们的将来。在十九中,我们也强调升学率,但我们绝不急功近利地紧盯目标,学校把理念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必须通过考试竞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学校更重视学生自己在过程中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发现问题、纠正缺点、增长智慧,让孩子们养成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约束的习惯,这对他们的一生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将“规律规格规范、自信自主自强”的德育目标融入学生校园生活,注重学生的过程参与和习惯养成,围绕着“环境、观念、行为、实践、阅览、学科、榜样、心理、家庭”等九个方面一点一滴地扎实进行:高三学生在复习冲刺阶段紧张疲惫,学校为他们组织拔河、跳绳、篮球比赛,让他们集体看电影《冲出亚马逊》;学生们关于“网络、早恋、小说”等问题处理不好,年级组织辩论赛让他们在争辩中明理;为了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学校组织了学生读书报告会;十八岁成人节、三八节、感恩节,学校倡议他们给家长做顿饭、洗次脚、送束花;运动会上由学生做主持、当裁判,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学生组织、演讲、点评,校园广播站让学生全权运行,周末书市学生自主操办,学生法庭组织得有声有色,班级小报学生自编自排,国旗队、鼓号队、合唱队、礼仪队,航模队、独轮车队,这些组织都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特长的舞台……
    我想,理想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感和幸福感,这可能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作为一个校长,我首先盼望的不是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考上哪所名牌大学,而是他们能成为一个气质清新、举止文雅、内涵丰富、道德高尚、遵章守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将来能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