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必修课,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考试中,阅读的难点可以说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是文章的形式让学生感到困难,甚至有时让学生迷惑不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语文靠语言来表现,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
很多人阅读都以理解内容为主或完全只看内容,不关心形式。这样长期下去,形式的东西就常常被淡化了。文章形式的知识就会缺乏,久而久之,甚至成了一块荒地。
第二,文章的形式知识众多复杂,概念间的界限不好区分
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要把文章形式的知识全面地交给学生也是非常困难的。有些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差别很小,不易区分,加上形式的知识繁多,名称多样,容易混淆,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那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对比与衬托之间的区别。对比的事物之间不分先后,衬托则分先后主次。特别是在实践中,先后关系这一点就很难让人琢磨。两个事物或事件之间有先后关系还是没有先后关系就要阅读的人去确定,这就很考验人了。
第三,文章形式的知识在考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在考试中,语文考试的范围模糊性很大,不能像理科那样清晰明了。又由于知识点太多,这样就给教学和学习复习带来了困难。在加上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用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不稳定性。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一定的困难。比如:表现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这些。包括的内容太广泛了,有些好多年没考过或从来没考过的,今年会拿来考。长期不考或多年未考过的知识学生就不容易重视,不容易重视就不容易记住,考试就容易失分。
第四,题型多样,没有规范化答题模式
由于语文题型多样,阅读没有规范化答题模式,教师当然就没法把规范的答题方法教给学生,这让老师和学生都很难把握。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文章形式的题型是阅读中考试的难点。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