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实验中学 李晓红
我所就任的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首先家庭情况特殊,绝大部分家庭都是近一两年由农村转入城镇,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姑妈、姨妈照管。其次是学生学习情况特殊,学习基础簿弱(入学摸底考试全班48人,语数两科没有全及格的,两科总成绩两位数占百分之九十),学习兴趣不浓,行为习惯极差。我针对本班情况,着眼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想写、写不好的问题,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试验仍在进行中)。现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变“被动写”为“写起来”。
多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这是语文界的共识。写得多了,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语文教师每学期可以只精批细改6—8篇作文,但学生绝不应该只写6—8篇作文,这个量应该更多。应由易到难,采用多种形式,平时结合课文写作方面的知识点,可多练习片断作文。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景物描写;学习《最后一课》,练习心理活动的描写;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练习外貌描写。让片断作文贯穿每一课。大作文保证每两周一次,但一定要课堂多给时间,引导控制得法。
“一定要让学生写起来”,让其被动完成任务变为主动作文,要成为语文教师的必要认识,同时也要变为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方式,贯穿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
二、变“不愿写”为“我要写”
学生不愿写,指学生没有主动积极的态度,敷衍了事,也指学生没有好的写作习惯,认为一学期写几篇就行了,没必要多写。一写作文就到处翻作文书,东挪西借,还有个别学生在作文中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想逃避而又不得,写作心理极不健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我告诉学生,只要肯写,积极完成,好的表扬,在班级“发表”,写得不好的也不受批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作文,让学生有成就感。我取消集中评讲作文的作法,因为那样做容量小而不易操作,形式僵化而缺少激情,并且对比评论易引起焦虑。我评讲作文是把优秀作文,精彩片断、优美语句不定时不定量地利用课前课后的富余时间进行班级展读,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放大闪光点。按斯金纳的心理学观点,这是一种不定时间和次数的无规律的刺激与强化,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作文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所教学的班级形成一种风气,同学们都以开放的心态认真欣赏同学作文,品评同学作文,同时也努力去写好作文,并乐意把好的作文在全班宣读,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有学生自己认为写得不满意的作文,没有老师和同学评论中的失败者。
三、变“课堂写”为“自由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的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或受环境影响,或影响环境,而且人的思想还可穿越时空,神驰物外,学生虽然还不是成人化的个体,这并不影响其认知、情感与意志方面具有独立性,并不影响其能动地反映这个世界,所以扩大写作的范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另外,束缚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应少一些,在一些总的原则之下,尽量扩大写作的自由度——自由地选择题材,自由地表达思想。
我布置作文时,总是布置有层次的多个题目,并总是不忘提示学生,可以自拟题目,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时,我由易到难地布置了三个题:1、写一篇有关黄河的写景文章,题目自拟。2、《未来的黄河》。3、《我心中的黄河》。第一道题是针对那些有游览黄河经历的学生而定的,他们身临其境,可以在文章中写出其所见、所感。第二道题是针对那些既没有游览经历,又对黄河的文化、历史知识了解不够多的学生定的,让他们展开思想的翅膀,写一篇想象作文。第三道题明显难度加大,要求学生不仅有丰富的黄河文化、历史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联想能力,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动手写,并且可以扬长避短。写作心理认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作写心理倾向,适应这种心理倾向,满足这种心理需要,不仅可以使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加写作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我的尝试无非是自由写作、及时反馈、强化成功。因外在的刺激调动学生内心的需要,使外在压力变为内在动力。学生就会增加信心进行写作。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思想解放,学生的作品要仔细分析,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要关注。学生写作就象沙里淘金,有的淘得的是大块的金,有的可能只得到芝麻粒大。如果我们只看到大块的,忽视小块的,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写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