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探寻男孩女性化原因:校园家庭男性氛围缺失
“男孩越来越女性化,你发现了没?”近日,《四川日报》联合四川在线展开报网调查。男孩女性化现象在值得担忧的现状背后,究竟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学校、家庭、社会与这一现象的关联到底如何?一段时间来,这一话题已经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
|
快男“洛丽塔”红遍网络
近日,许多观众发现湖南卫视2010“快乐男声”各大赛区出现穿着彩色丝袜、各式长短裙、长靴和化着精致眼妆的参赛者,姿态已近乎妖艳。其中被网友称为“尚姐”的快男,一身“洛丽塔”装扮,顿时成为网络红人。有网友表示,湖南卫视去年快女选“曾哥”,今年出来了“娘儿们”的“尚姐”,实在“阴阳失调”。
四川在线网友对此发表评论加以分析:都说如今的女孩不像女孩,男孩不像男孩,一是流行文化的影响,任中性化流行文化在电视节目上泛滥,小男生跟风模仿。二是一般小男孩比小女生智力和情感发育晚一些,女生被树为榜样,男生长期得不到认可,老师和家长为了省事,用一个“乖”字来管男生,女生优越感于是更强,导致恶性循环,女生逞强,男孩示弱,成为校园风尚。三是整个幼儿园和小学,男女老师比例严重失调,幼儿园基本没有男老师,小学男老师也非常少,男性认同度低。今日之男生的悲哀,将是明日之整个社会的悲哀。
男生喜欢毛绒玩偶
本报联合四川在线的“男孩女性化现象”调查显示,98%的被调查者表示身边有“男孩女性化”现象。
四川在线网友小栾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上六年级儿子书包里总装一只小毛绒玩偶,她儿子称学校的男生都喜欢带这类玩具,大多还喜欢模仿小沈阳的娘娘腔,对此,她很忧虑。
男孩为什么女性化?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卢勤说,首先,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男性强势的形象已经逐渐消失。其次,在众多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家长容易对男孩子形成过度保护。在学校教育中,大班级授课使得老师要求学生“安静”、“听话”,过于重视成绩的后果只能是牺牲运动时间和创新活动,而接受性学习与女生的特质相适应,却与男孩天性严重冲突。
对此,四川在线网友一泓体会很深刻,她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跟男同学比划时动作稍大了一点,被老师严厉批评,不仅请来家长,还让孩子左保证右保证,否则将如何如何。小男生吓得大气不敢出,从此就再没了男孩子的刚勇之气。
一位新浪网友的看法是:不是男孩子有问题,是教育体制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了。
男性氛围缺失的校园
网络调查中,在学校因素的选择上,“教师男女比例悬殊,男性氛围缺失”和“学校教育所推崇的背诵记忆能力、表达描述能力等都与男孩好动的特点相冲突”的数据几乎持平。
记者随机调查成都市的几所小学,师资方面以女教师为主,男教师主要担任科学、信息技术和体育科目的老师,男班主任更是罕见。幼儿园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一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告诉记者,幼儿园也曾招聘过男教师,在艺体方面很受孩子喜欢,但是流动性很大,“他们觉得发展不好,还是想有个更高的平台。”
男生小洪告诉记者,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换成了一位男老师,经常带着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并跟男生们称兄道弟,其他班的男生非常羡慕他们。“桥哥,很爽!”男生们非常喜欢新班主任,自然也就很“听话”了。
有的学校已经对此有较为自觉的认识,比如,成都市的盐道街小学就组织男老师当“副班主任”,让男老师全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尽可能地增加男教师与孩子的接触。
卢勤认为,男孩子身处清一色的女性氛围,与男性化教育绝缘,以后的个性和心理发展都会有所欠缺。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改变教育价值观,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能力。“男孩生性好动,却规定他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课。老师应该明确男女生的性格差异,给男生以更多的宽容。”
父亲多管些 学校管松些
网络调查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缺失”一项,占了性别教育问题分析总投票量的1/4。
成都盐道街小学教导处主任罗德英称,学校开家长会总是妈妈来得多,父亲往往以工作忙等原因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男孩更加脆弱,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今年1月,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和两位儿童心理学博士联合推出《拯救男孩》一书,强调“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
“虽然你可能在外地,你很难天天陪着孩子,但如果你重视孩子,你总会找到一些方法,比如给孩子发短信、打电话,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回到孩子的身边。”罗德英老师建议,父亲要多承担些男孩教育的责任,多一些亲子交往。
成都十七中从2006年开始,在初一和高一年级的心理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意识地渗透“性别教育”。学校心理老师苟开贵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男孩、女孩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流行文化效应,不要盲目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