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原来有一种隔阂叫代沟,现在,又多了一种,叫网沟”(因网络而导致的另一种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网络时代,孩子们越来越淡漠现实中的情感,而变得一情深了。有欢喜,他们在网上与人分享;有怨气,他们通过网络发泄……这不,就有班主任被学生在网路上攻击了,气急败坏,倍感伤心,却不知如何是好。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教师、家长感到为难。海量空间,遥不可及,如何教育没有分辨力和网络规矩的孩子呢?到底该不该向网络开战,本期,我们继续这个现实问题的讨论,诚意邀请您参与,您看怎么办才好?

                             

 

  这些孩子真气人。不论是校园论坛,还是百度贴吧,总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仗着虚拟世界隐藏身份,肆意攻击学校和老师。我下决心向他们开战,一定要制服他们。一位班主任来信说。

  的确,网络时代虽然漫无声息地来临,却给学校、教师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不良信息、网络攻击等早已让许多学校焦头烂额,学校面临着从圣坛走向凡俗、从凡俗走向恐慌的境地。学校、班主任以及教师纷纷誓师向网络开战!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开战吗,我们非得向学生开战吗?

  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挑战

  班主任的开战宣言向我们透露了几点信息:第一,开战制服是中国传统专制思维在师生关系中的折射。本案例透露出传统的权威思想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这种权威是任何学生、任何时候、任何场域均不可挑战与冒犯的。第二,教师竭力建立起来的传统权威在网络时代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消解,学校、教师很无奈、很恐慌,所以决心开战,重振权威。第三,一旦教师向学生宣战,则意味着温情脉脉的亲子般、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冲击下正在沦落为敌我关系,师生关系的亲近与契合感荡然无存,疏离与怨恨随之而生。

  在古代社会,教师权威在某种程度上是至高无上的,建构起了等级森严、不可错乱的人伦秩序,支撑起了教师职业的整体尊严。但是,传统的教师权威显然带有明显的局限。

  权威的形成是建立在以控制服从为机制的师与生的纵向人格隶属关系之上的,以外力威慑下的屈从、阳奉阴违的伪从居多,发自内心的信从为少。教师多高高在上,学生则唯唯诺诺,这种权威形成机制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古代教师权威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工具性逻辑,而非教师本身的本体性价值。学生对教师的遵从更多的是源自教师是的化身,而对的持有渴望来自对的价值诉求。这种建立在工具性价值基础之上的教师权威实际上同样不利于教师主体性的获得与维持,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建立与价值引领。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教师权威的形成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网络时代使教师对知识垄断的渴求成为一种奢望,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教师的德性教化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判。虚拟空间为学生的谩骂、不满与宣泄提供了最为安全的途径,且这种网络不道德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与累积性,通过跟帖的方式,掀起对学校与教师的强烈不满,甚至网络对抗。

  学校、教师担心此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教育权威大厦就会轰然坍塌。其实,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建构。教师对学生精神的感召、灵魂的震动、知识的洗礼等均是以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为前提的,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用开战、制服的思维去应对网络谩骂、虚拟对抗等网络不道德现象,只会导致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僵化与恶化。

  开战折射学校教育的弊端

  网络不道德现象其实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任何时代的学校教育都有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存在。比如,教室里针对教师的恶作剧、厕所里墙上随处可见的骂词,放学回家路上对教师的背后攻击,等等。只是网络为学生的心中不满提供了一个更加肆无忌惮的发泄渠道而已。

  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师行为确实心存不满,而且这种不满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况的话,我倒以为,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学校、教师而言,网络发泄均是一件好事。如果学生心中的积郁有一个安全、稳妥的渠道得以释放,就有利于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对于学校、教师而言,至少能洞悉出自身教育教学存在的明显不足,迫使其日三省吾身

网络不道德现象存在的根本在教育,而不在网络。网络谩骂、攻击等不道德现象可能折射出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端,以至于学生对学校、教师滋生出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

  比如,自我实现感缺失。在心理学家那里,自我实现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但是在一些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自我价值则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再如,在升学至上的学校场域中,艺术、体育活动被严重边缘化,学生的艺术天赋在学校很少有施展的舞台,甚至被教师冠以不务正业的标签。学校沦落为心灵的屠宰场、教室成为灵魂的囚所。而网络表达的虚拟性、匿名性恰好迎合了学生表达愤懑的需求。以此观之,关贴吧、抓凶手实在只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举。

  网络时代迫使教师改变

  相对教师传递而言,网络知识获取的优势凸显出来。通过网络的知识获取是自我需要的可选择的立体化的,而教师传递的效果则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语言清晰度、声音的悦耳度、肢体的灵动度等基本的表演素质之上。

  这样看来,电子谩骂、网络攻击等网络不道德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来的是网络环境对学校教育构成的日益深重的危机,其可能的解决办法恐怕不是向网络与学生开战,而是要增进教育智慧,重新思考基于网络环境中的教师权威重建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消除网络不道德现象。

  首先,需要重新界定网络背景下教师权威的内涵。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性质的变化,教师权威不再由教师与知识的关系来决定,而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基于知识而形成的交往关系,民主、和谐、平等成为其核心特征。

  其次,教师要学会并善于利用网络因素重建教师权威。网络为教师的教学准备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备课资源更为丰富;网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状态,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网络远程学校可以成为学校教育、教师传递的补充与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从根本上领悟网络对学生生发无穷魅力的内在奥妙,并且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与改进。比如,学习网络立体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增进教学内容与课程知识的可选择性,创造多元化的途径让学生体验成功并适时给予强化……

  再其次,教师权威重塑需要增进教师的道德感召力。网络时代教师群体也面临着道德沦陷的危险。教师的权欲追求、拜金主义、师生恋、教育寻租、有偿家教等不道德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是学生网络攻击与谩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增进教师的道德感召力是重塑教师权威、消除网络不道德的必然诉求。

  最后,教师要成为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传递权威。网络时代,知识传递渠道的多元化、知识质量的高下不一、价值观念不一,导致了学生的道德风险与道德失范,造成学生的价值虚无与信仰缺失,网络不道德即为一例。教师要努力成为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传递权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判断与筛选,树立主流价值观念,消除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学会鉴别网络行为、自律自身的网络行为。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 罗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