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境清新深远,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和谐,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千百年来,古诗词因其脍炙人口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青少年学习古诗词对于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并鼓舞其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内容,体验作者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读”教学模式,“四读”即古诗词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朗读、释读、品读、诵读。
    一、朗读
    苏东坡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朗读是阅读理解和感悟的基础。
    1.读准字音
    对照课文注释及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一要关注通假字的读音。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中的“见”是“出现”的意思,通“现”,因此要读 “xiàn”;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实际上是指“望”的意思,不是通假字,因此要读“jiàn”。“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ú”,不读“wáng”;而“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中的“亡”是灭亡的意思,不是通假字,因此要读“wáng”。
    二要关注多音字的读音。古诗词中学生最容易读错的当属多音字。遇到多音字,我们要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它该读什么音。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里的“扁”字是“小”的意思,应念“piān”,不能念成“biǎn”。再如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这里的“重”是春雨后花儿“沉甸甸”意思,因而要读“zhòng”;而“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重”是说家书想要表达很多的意思,因而这里的“重”要读“chóng'”。“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是去掉莲子外面的皮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剥”要读“bāo”,不要读成“bō”。
    三要关注古代单音节词的读音。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在本诗中的“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所以,“子”和“裳”作为单音节词,都不能读作轻声。
    2.读准停顿
    古诗的停顿有一定的规律。如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拍,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是四三拍,词的停顿也有一定的韵律,要求根据常见的节奏及诗句的意义正确停顿并不算难事。
    二、释读
    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非常重要。所谓释读即对照文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并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我在教学中常用的释读步骤如下:
    1.各自解释诗句,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组内交流解惑,组员间不能解决的疑问随时举手问老师。
    3.班内展示:串讲各诗句的意思。
    当然,“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古诗词释读也提倡五彩缤纷。由于时间跨度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许多诗词作者的本意是很难准确考证的。我们只能大致把它认定成“眼下学术界已达成的共识”,因此,我在“各自解释诗句”和“组内交流解惑”以及“班内串讲各诗句的意思”等释读环节中,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如何释读,只要“吻合原文基本意思”就行,学生有创新之处还给予积极鼓励。
    三、 品读
    品读的途径多种多样,我在教学中注重如下几种方法:
    1.理清思路
    叙事诗的写作往往像记叙文一样有一定的人物与情节。理清情节与思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白居易的《观刈麦》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写农民们的忙碌与辛苦;第二层从“复有贫妇人”至“拾此充饥肠”写农民食不裹腹的生活;第三层写自己为不“劳”而获感到愧疚。通过第一层与二层的对比,可见当时赋税的繁重,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语言
    赏析语言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诗歌讲究用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或“诗眼”之说,品味字词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再如“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润”字写出了春雨的细、柔、滑,自然让人联想到“润物细无声”,借写春雨喻指作者曾得到过张籍无微不至的关爱,表达了作者深厚的谢意,用得很妙。又如《观刈麦》中“小麦覆陇黄”中的“覆陇黄”可见麦子已经成熟,到了该收割的时候,更可见这是个丰收年。此景与后文的“家田输税尽”构成鲜明的冲击。
    3.想象补白
    诗词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给理解诗意和体会意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要教给学生善于展开想象来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入情悟境”。如读杜牧的《赤壁》,就可以从“前朝”——三国遗物的“折戟”中想象“赤壁之战”英雄云集,何等壮伟的情景,从假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想象曹操胜利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缠绵春色之得意气概等进行补白。“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以,我们可以用想象和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
    四、吟读
    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怡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人探求文气讲究涵泳,讲究吟读。古代诗人诵读诗词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就像今天有些人听到美妙的旋律时翩翩起舞那样,这是一种融入诗词意境的表现。古诗词讲求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经过释读与品读环节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时我们要求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放声地吟读,我要求学生通过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身体语言为诗词划分节拍,读出抑扬顿挫,进而感悟诗词的韵律美和内涵美。
    叶圣陶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在吟读中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吟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县深泽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