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4月生于浙江安吉。现供职于《中国书法》杂志社,任执行编辑。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编著《吴昌硕》、《洪亮印存》、《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洪亮行书桃花源记》、《历代咏竹诗选》等11种。论文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理论研讨会,其中《民俗书法刍论》在《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发表,并获北京大学创新成果奖。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计150多万字。

书法篆刻家洪亮先生是一个具有文人气质的艺术家。他厚朴干练,谈吐铿然,是兼学者的儒雅和诗人的敏锐于一身。这些在他的印章、书法和文章中都能体现。方寸间见天地读印似读诗。吴昌硕的印雄浑苍劲,有太白遗风;黄士陵的印严谨挺拔,如老杜格律;齐白石的印纵横千秋,似东坡乐府;王镛的印率意烂漫,追北朝民歌;石开的印鬼气森森,近长吉造境;刘一闻的印精巧典丽,犹晚唐绝句……在现代的中青年印家中,能臻于诗境者,洪亮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洪亮先生的印不论逾寸大印,还是毫厘小印,都弥漫着诗的氛围,有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味,似乎近于王维、孟浩然、储光曦一路。我想这应源于洪亮先生深厚文学素养。洪亮先生绝对不会盲目追风、以狠剜猛敲为能事。他是站在历史文化的制高点上来审视和介入篆刻创作的,所以异常注重印章的内涵和文化品位,艺术认识的深刻决定了洪亮先生的印能切入文化的血脉,流淌携带着鲜活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二,洪亮对形而下的技术层面,也是狠下了一番钻研锤炼的功夫,对古玺,汉印,各个流派印章均曾有所涉猎,特别的是对吴昌硕印风更是沿波讨源,兀力而求,但决不做形式上的简单模仿,而着意塑造自我的品格。比如在章法上,洪亮先生每每于平和正大的格局中,特意安排一两处或印文或边栏的出挑夸张处,如同诗中有眼,满盘皆活,成为了洪亮先生印面语言的特有句法。在刀法上,他采取一种稳健而圆融的冲刀,线条极能传达笔意,还善于对细节进行精微的刻画,使得印面更耐咀嚼和涵咏。其他像情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对艺术符号的提纯以及个性符号系统的构建,书画文史等多元的艺术修养,也是洪亮先生能以诗心造印的重要前提。

洪亮先生亦工于书法,行书和篆书都写的很好。行书萧散自然,有一种高人雅士的风韵;篆书则以大篆为体,小篆为用,用笔裹锋涩进,线条圆厚,雍容端庄,书卷气斡旋而出。在绘画方面,他的墨竹近年来也备受行家的喜爱。

和洪亮先生交往多年,每次交往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那股文人气息,尤其看了他在《书法报》上发表的《书法遐想》,更能感受到一个文人艺术家的内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底蕴才能不断地给他带来成绩:作品频频亮相于国内外重大展事,近期出版新作《洪亮行书桃花源记》、《书画篆刻家·洪亮》等多种。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中共安徽省芜湖市委宣传部主办,芜湖市文委、市文联承办的洪亮书画篆刻艺术展在芜湖市书画院展出。

洪亮先生在艺术上不断精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朱德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