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亚林
古诗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新课程标准》推荐并要求在小学阶段能背诵70首优秀古诗,还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任务,让这株文学奇葩再放异彩。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读出美,吟出韵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古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尽量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脑海中的形象活起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行。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音律之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可以更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诗的感情,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如:柳宗元的《江雪》之中“千山”、“万径”使画面广阔寥廓,格外幽静、沉寂;“孤”、“独”分别用来修饰“”舟、“钓”,写渔翁也正是为了表现作者心情。整首诗形成一副凝练概括的图景。朗读前,让以笛声或箫声为主的意境清远的乐曲在课堂上回荡,学生受到感染,就会情不自禁、声情并茂地吟诵起来。静止的画面与声音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对诗的理解就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二、歌出情,演出境
诗与歌相连,无论是古风,还是唐宋的诗词歌赋,都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记忆的规律来看,唱诗的记忆效果比诵诗好,且唱诗还具有诵诗所不具备的传播效果。我们可以把古诗谱上曲子,教唱这些诗歌。音乐的加入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起到了渲染和铺垫作用,学生在乐曲营造的气氛中,体会到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各种合适的曲调配上相应的古诗,把古诗唱出来。这时学生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合二为一,这比老师讲多少遍古诗的含义及表达中的思想感情都要收到更好的效果。再配上一些动作,自由的表达不同感情基调的诗歌,同时也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我想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赏出意,背出量
6-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而背诵、赏析在古诗的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平时我利用早读、晨课、课前预备等零散时间,带领学生背诵。为激发和保持学生诵读兴趣,还开展了“读诗擂台赛”等活动。并在黑板的一角设立了“天天学古诗”专栏。要求同学们坚持不懈的背诵、积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素质。
为了防止死记硬背的枯燥乏味,背诵也采用了一些方法,如归类背诵法,把表达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情绪的诗贯通背诵:还采用了迁移背诵法,如画一画诗中的景物,讲一讲有关的故事,演一演大诗人,唱一唱谱曲的古诗……学生不仅对古诗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创造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
古诗,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永恒不朽的经典之作,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