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引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物理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亦强调:应面向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达此目的,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这里仅谈物理与数学的有着不解之缘谈几点粗浅认识。因为物理与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物理公式、单位符号、量纲计算、公式推导,数学如影随形。在教学中,就如何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笔者认为应贵在“活”、贵在“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效果。

一、教学巧用数学的前提应广泛收集各类学科的数学素材。

相对而言,高中阶段学习科目比初中阶段多,且各科之间的本身就存在着内在联系,物理教师应花一定的时间对高中各学科的教材作一番调查、研究,整理出各种数学素材。首先利用课余时间阅览图书馆里的论文集和期刊;其次,抽时间进课堂听听其他学科的授课;再次,利用网络,大量搜集相关内容进行阅读。目的只有一个:了解其他学科,分析利用其他学科为物理服务。

二、巧用数学的理念要体现在特殊的章节上。

巧用数学知识   处理物理问题新课程物理教材在编写上,很多章节的内容就充分体现出教学思想。物理单位、公式中的字母与数学字母相同,万有引力定律中要用数学中的椭圆知识和圆知识;受力分析要用到三角函数等等。这里说的是“巧”,而不是“能”。例如:例1,在学习《等势面和电场力做功》内容时,活用等高线来类化分析等势面。讲授高二电场中的《电势与电势能》、《等势面与电场力做功》这两节内容时发现学生很难接受类似“电势”、“等势面”、“电势能”等相关的物理量。因为电场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东西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模型,教师不管怎么样反复强调,多次重复,学生依然不能很好理解其中的含义。如何来解决这矛盾呢?

如图(1)所示,用来在地图上表示一座山的高度与跨度的图形是一圈圈的封闭曲线。通过曲线的形状和分布来了解这座山的大致坡度和高度。从图(1)可看出这座山的面貌和形状,但在地图上一般是不画山的,因为地图是二维,上面不可能画出来,但可以给这座山作水平切面,让切面的曲线投影到下面的平面上。我们就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等高线”。

如图(2)将两个均为10千克的小球(红色和绿色)分别从最上面到第三个面,对于同学们来说,很容易得到两个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 (Ep初——Ep=mgh)相等,两个小球的重力做功WG=mgh相等。这就意味着,从一个等高线移动相同。则重力势能的变化相同。

巧用数学知识   处理物理问题再看图(2),带箭头的曲线为电场线,不带箭头的曲线为等势面,那么,如果将一个10库仑的正电荷从100伏特的等势面移动到30伏特的等势面,电场力所做的功如何计算就有思路可循了。参照重力场做功的情况来求静电场做功的情况,直接用W=q(Ф初——Ф末)就可以得到结果。两式相比,可以看出,所得出来的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为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电场和重力场在很多时候是具有一致性,不论在具体的题目上还是对问题的理解上,采用等高面类比等势面研究方法是非常通俗易懂的。

巧用数学知识   处理物理问题2:在讲授《串、并联电路》内容时,其中一项“关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问题”知识时,可以如此探讨。如图(3)图中的两个电阻并联,而且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并联还是串联,组合在一起的电阻都相当于一个总电阻。那么,对于串联电路来说,理解上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要把每个电阻相加就可以了,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就不是那么好求的。并联电路的电阻满足一个公式,那就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一个分电阻的倒数和。

巧用数学知识   处理物理问题对于这个公式,一般的,要求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是不能长久地记住。比如说:①当分电阻变化时,总电阻会如何变化呢?②如果某单个分电阻变大,则总电阻又将会如何变化呢?③如果某单个分电阻变小,则总电阻又将产生如何的变化呢?④如果两个电阻同时变化,则总电阻又将会产生如何的变化呢?

……

能不能将这个倒数的关系更加明朗化呢?

如图(4)所示,将两个电阻R1R2用两条方柱表示,并且让他们共同竖立于同一个水平面之上。两条线是互连对方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在中间,我们可以得到一条虚的方柱,这就相当于总电阻。证明了正确之后,我们处理总电阻怎样变化的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了。如图,当保持R2电阻不变化时,而增加R1电阻的阻值,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两条虚线的交点越来越高,这样,总电阻值是越来越大。不难看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形象、直观,而且不难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要想学好物理学科,上面所说的只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教材,认真备好课,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巧设教学情景,提高、巩固、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深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