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10年探索“跨越式教育” 推广遇阻饱受争议
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结果公平,可行吗
“跨越式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坚持了近10年的一项科研课题。如果以教育部的“新课标”为参照,“跨越式教育”实施后,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课时的前提下,就能实现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在教育学界,何克抗一度饱受争议——教育搞“跨越式”,不就是拔苗助长吗?
“跨越式教育”的课题进展,可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概括:在国内,敢放胆参与这项试验的中小学校不多;而新加坡等邻国,闻讯后纷纷向何克抗伸出了橄榄枝……
2月末,北京市郊,杨庄中学。
操场上,积雪未化,空气中透着刺骨寒意。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只穿着一件单薄外套,和身边几个年轻教师交谈着。
老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几分钟前,他刚为这些老师做了一次培训讲座,主题仍是“跨越式教学”。算上今年,何克抗在这里“做实验”已进入第8个年头。连杨庄中学的校长,也已经换了一任。
何克抗,是改变杨庄中学“命运”的人物。如果没有这位大学教授,杨庄中学至今都可能为招不满学生发愁——过去,即便是对口地区的小学生,也不愿意来这所薄弱学校上学。
何克抗带来的“跨越式教育”实验,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让这所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验班学生的成绩较原来大跨度提高,一些消息灵通的家长甚至不惜跨区择校,把孩子塞进杨庄中学的实验班;这所学校的校长,眼下再也不愁招学生,反而要担心学校的教室不够用……
神奇的跨越
一些基础很差、甚至大部分未上过幼儿园的农民工子弟,在接受“跨越式教育”后,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综合能力,都达到了城镇优质中小学学生水平。
入读杨庄中学的学生,小学基础知识很薄弱。这里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谁都没想到,有一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2006年上学期,全区17所中学举行统一初三中考,以班级为单位排序。杨庄中学两个试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获全区头名,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也进入全区前5名。
用试验班英语教师高彦的话来说,“这在杨庄中学,简直史无前例!”
转折,缘于2003年7月。学校在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展开了“跨越式教育”实验。
杨庄中学,正是何克抗领衔的“跨越式教育”课题组所布设的一个实验点。准确来讲,所谓的“跨越式教育”,并不是一种教学理论或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技术。何克抗是国内首位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博士生导师。此前,他曾撰写过多本理论著作,集中探讨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领域。他的研究,在教育学界独树一帜,颇具口碑。
很多人最初听何克抗谈“跨越式教育”,均被它的目标所“震惊”:在不增加学生课时与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小学语文学科要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让上完二年级的学生“能读会写”——认读2500个以上常用汉字(手写汉字能力不提前),能阅读一般报刊和青少年读物,并能用手写或用电脑写出几百字结构完整、通顺流畅文章。如果拿教育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对照,这就相当于达到了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水平。小学英语学科,四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要达到“新课标”初一以上水平,而到六年级时,学生的英语水平要与“新课标”高一以上水平看齐。
在中小学所有其他学科中,“跨越式教育”的目标,从达到“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深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三方面衡量,实现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双主教学模式’,加上认知工具支持,是实现跨越的前提条件。”何克抗的理论,在不少中小学教师看来,算不上新鲜。不就是强调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鼓励学生多从事探究性活动吗?
真正新鲜的,是何克抗所倡导的“认知工具”!在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认知工具就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大量拓展阅览听说材料。为此,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备课,让学生在课内快速阅读。电脑环境下,阅读材料由学生上校园网检索浏览,随后现场用电脑写作小文章。没有电脑环境,则采用纸张版印刷材料与手写形式;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认知工具必须借助于电脑软件。传统的几何课上,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老师往往得分三节课讲授。而现在有了几何画板软件、模拟实验软件,图形可随学生主动操作任意变动,参数即时显现。作图的连续变换,学生在单节课里就能把所有判定定理学透,老师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本世纪初以来,多数参与何克抗“跨越式教育”试点的学校,纷纷“被点石成金”。
何克抗不想以应试为目标,但几乎所有样本跟踪比对数据显示:试验班、试验校、试验区学生的学业成绩突飞猛进;日积月累,其阅读量与知识面,呈几何级数增长;整合信息能力、自我拓展能力与综合素质,有了质的变化。
何克抗最得意的,并不是试验之初那些电脑网络条件、生源师资条件均优越的名校,而是位于深圳南山区远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广州远郊沙湾镇和北京昌平区4个农村试验点。当看到基础很差、甚至大部分未上过幼儿园的农民工子弟,在几年试验后,无论学业成绩还是综合能力都达到城镇优质中小学学生水平时,他调整了方向。
“教育起点不公平,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何克抗最大的理想,就是把他的“跨越式教育”实验推广到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
“拉郎配”改革
任何一所学校,从头开始做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都会比较困难。重点中学肯定不愿尝试,郊区薄弱学校则多少有心理障碍。
历时7年,杨庄中学终于尝到了“跨越式教育”的甜头。但回想当初,无论是学校的教科研主任还是各科的一线老师,很多人对这项实验的第一反应是——抵触!
杨庄中学教科研室主任曲建德记得很清楚,10年前,石景山区被列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率先区,杨庄中学遂搭上了这辆信息化的“快车”——每个教室有一台电脑,实现了“班班通”。此后,石景山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联系,打算利用信息化环境、将杨庄中学作为“跨越式教育”试点学校。
“多个课件,加台机器,就能把学习学好,可能吗?”将信将疑的曲建德,曾专门去同区的古城四中跑了一趟。这所学校在1998至1999年也抽出一个班,使用电脑设备辅助教学。古城四中的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曲建德:那玩意儿没效果!没多久,古城四中的试点班无疾而终。
杨庄中学最后还是硬着头皮上了!一开始学校确定了两个试验班,每班25名学生。由家长出资,给每名学生配备了电脑。接着,问题就一茬茬地来了。
首当其冲的是师资选配。当时,让学校老师做个像样点儿的PPT演示课件都难,更别提建网站、做网页了。何克抗的课题组团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给教师做培训,不光教他们怎么做主题网站,还得教会他们怎么用。
到日常教学时,来自一线教师的抵触更大。“以前用一节课时间拼着命和学生讲,他们都还没整明白呢。现在是半节课讲解,再拿出半节课时间做拓展,能行吗?”有的老师甚至怀疑,这些孩子光学打字就得学上一年呢!
备课过程中,习惯了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师,没了现成教案,一切重新来过。在一节课里,既要加入电脑等网络辅助设备,又不得不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的青年教师累坏了,哭着对校长说,自己不想干了,希望回到从前状态。
最初拿着“跨越式教育”的教案给学生上课,高彦认为自己也是“混混沌沌地过了半年”。直到她和其他教师跟随何克抗的团队到广州、深圳等开展“跨越式教育”试点较早的学校听了公开课后,才豁然开朗。
随着课题组青年教师心态的微妙变化,教学起色也慢慢显现。
“任何一所学校,要做一件以前没有先例的事情,都会比较困难吧。”曲建德有些感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不能较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但至少是最不坏的选择。改换成全新模式后,能否保住原先的教学效果,老师心里没底。重点中学肯定不愿尝试,就是杨庄中学这样的郊区薄弱学校,也有心理障碍。“当初若不是区教委拉郎配,学校很可能会与‘跨越式教育’擦肩而过。”
推广遇阻
比起客观条件限制,最难改变的还是教育理念。中学若没有耐心,苛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课题很可能戛然而止。
尽管不少参与试点的学校成功了,但没参加试点的学校,对何克抗的实验依旧态度暧昧。检索一路走来的案例,何克抗评估着“跨越式教育”推行中可能存在的瓶颈。
何克抗认为,比起中学阶段,这个试验在小学中更易操作,文科要比理科等自然科学更易推进。一方面,小学科目知识容量小,学科也少,需要准备的拓展材料不多。在三门主课中,语文和英语可以不依赖网络环境,而只需将拓展阅读的材料以纸质版形式在课堂中使用。如此,即便农村学校的传统课堂,也可适用。
对小学来说,由于所需资源较少,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学校,只要校长认同“跨越式教育”理念,推行起来就不困难。但到了中学阶段,何克抗和他的团队一般得先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认可后,课题团队在考察区域内所属中学具体软硬件环境后,再继而向下推进。
记者在实地走访杨庄中学时注意到,尽管实验班学生的表现抢眼,但自2003年启动“跨越式教育”后,该学校始终把试验班数量控制在每个年级两个班,从未增加。
杨庄中学现任校长曾建科解释说,师资吃紧是个大问题。一些青年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还做班主任,而完成一节网络课所需的搜索同主题拓展材料、加之改写提炼等工作量,至少花一到两周时间。“时间实在是不够用。”作为折中方案,实验班每周5节语文或英语课,一般两、三个课时以电脑网络教学授新课,其余时间仍归于传统教学。
与此同时,教委分给每所学校的网络带宽固定,如果再扩大试验班数量,网络连接速度势必更慢。“每逢全校公开课,为保证网络试验班上网速度,教师办公室的网络全部关闭。一旦上网连接有障碍,教案设计再好,也是白搭!”曾建科说。
“技术上的问题,容易解决。最难改变的,还是教育理念。”何克抗的助手、“跨越式教育”课题组成员马宁博士告诉记者,每所试点成功的学校,起初都是异常艰辛的。“跨越式教育”的训练时间越长,效果才越显著。试点学校如果没有耐心,因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宣告放弃,那课题很可能戛然而止。
如今,何克抗的“跨越式教育”实验,大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国内虽已建立一些试验区与试验学校,但碰壁次数绝不少于成功次数;而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他的教育理念却引来关注。
新加坡教育部科技教育司以何克抗的实验为蓝本,在新加坡中小学校推行“十分华文”教学实践。该机构曾主动邀请何克抗为新加坡的200多名中小学华文教师做专题讲座,还率专家团到北京和广东等地观摩、交流。到去年为止,新加坡参加“跨越式教育”实验的学校数量已增至24所。
而在国内,何克抗的“跨越式教育”试验点总共加起来只有10多个。这位老教授忍不住感慨,参与其中的农村中小学数量,还是太少。(王乐)
【“跨越式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2-1-1”教学模式
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入到第三个释疑解难环节,则突破重难点,包括示范朗读、关键问题讲解及学习方法介绍、组织相关活动促进理解课文等。紧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扩展阅读,并最终学用结合,以打写或手写表达结束。
前三个教学环节以发挥主导作用为主,占20分钟。后两个环节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各占10分钟时间,即“2-1-1”模式。
英语学科:“交际为中心”教学模式
第一个步骤为师生对话。完成新授课内容,同时,教师分层次递进做到新老知识结合、与情景结合。
第二个步骤为邻座俩俩说(必须有适当“辅助性策略”支持)。低学年段要有师生对话做示范才能实施。
第三个步骤为扩展听读。扩展材料可有适当对话,但应以段落篇章为主。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可备以看图说话或角色扮演等环节作为补充活动。
数学学科:“探究性”教学模式
先由教师引导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境,再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与知识点,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启发思考。
在自主探究或小组探究环节,辅以认知探究工具即基于计算机的软件工具,在此基础上作探究活动交流。这两项活动,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最后总结将学生带入提高环节。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