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吸收引进了“接力日记”这一训练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作文水准大幅度提高。更为可喜的是接力日记已成为学生、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
兴趣,在这里激发
在习作教学中由于引入了接力日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大家感到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生活情境再现的过程、生活话题交流的过程,更是展现自己智慧与才华的过程。
在营造竞争氛围中激发兴趣。我根据班级学生人数、习作基础、文化基础,将班级分成六个习作小组,达到每组基本均衡。在此基础上我宣布评选办法,评选办法主要从参与率、完成数量、作品质量三个方面,每周评定一次,根据结果分别授予相应星级。学生们在听完评选办法后,个个显得比较兴奋,有不少学生小脸憋得通红,小组内彼此对望,似乎在暗示组员:加油!班级内涌动着一股小组彼此较劲的暗流。在此基础上,我乘风乘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六本比较漂亮的日记本,展现给同学们。班级里顿时响起惊讶的声响,不少同学用一种非常羡慕的眼神,想立刻得到它,拥有它。此时,我对同学们说:这漂亮的笔记本,可需要漂亮的名字哦。现在就是我们展示小组才华的时刻,看我们那个小组给自己的日记本起的的名字最美。顷刻的安静后,班级里开始唧唧喳喳起来,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横空出世:青青小草、百花园、采蜜集、心花盛开……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富有童趣。更主要的竞争的序幕就此拉开,在以后的日子里,小组内成员相互提醒,相互批改,相互讨论……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竞争合作的良好氛围。
在评点评奖中激发兴趣。为不断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我每天都收看每组的接力日记,然后写上评语。评语有时是鼓励性的,主要针对基础比较差,而内容比较好的学生,这类用的比较多;有时指导性的,主要是针对写作在方向上、在内容选择上、在表达上有问题的,适当给予指导,使他们在以后的日记写作中做得更好。对一些比较好的日记,有很大进步的日记,在不涉及学生、小组隐私的情况下,我基本上都利用一些时间在班级公开点评,有些佳作将它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美文飘香”栏目上,对被选中贴上这个栏目的习作,小组加一颗星。通过这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们沉浸在一种收获的喜悦之中。
能力,在这里提升
在日常的写作中我们的不少老师忽略生活积累对写作的重要,一味的在写作方法上指导学生怎么写,怎么谋篇布局,怎样开头结尾等等,而这就等于在教学生怎样煮饭而不教他如何去寻找米。而接力日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写作素材。例如课堂上的同学的表现、课间同学的嬉戏游玩、做作业时的一些奇思妙想、在家里时家人饭桌上的一些有趣交流等等都可以在日记中记录。也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事、平淡事、有趣事、对你有触动的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素材。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许多,不少生活的趣事在笔底流淌。一些平时作文就头疼的同学也开始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一些事情。一个同学一次笔被另一个同学拿去了,但由于他以前拿过别人东西,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次还是他拿别人的东西。他显得非常委屈。在日记中他写道:“我要咆哮,我真的没有拿,就算以前拿过,但难道要永远承担这个错误?难道我就真的不值得大家信任?是我错,还是你们错?不要总这样看我!!!”特别是后面的三个感叹号,像三把利剑刺着我的心。我知道孩子心理一定真的很愤怒。事后深入了解,他完全是冤枉的。在一次课堂上,我特地还原了事情的真相,给这个同学洗清了不白之冤。在处理完这件事后,我再一次用心阅读孩子的这段话,我的心头有一种非常惊喜的感觉,真没想到这段话竟然出自一个以往认为后进生的笔下。看来,只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触动情感,任何一个儿童都可以写出美文的。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马斯洛曾说过的一句话:“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段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
情感,在这里点燃
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语文课上,我们语文老师对一个经常上课走神的同学说,你呀,真的可以升级了,现在你完全可以担当起呆王这个光荣的称呼了,班级里顿时哄堂大笑,那位同学满脸通红,下课了同学们都喊这个同学为呆王,老师呀,你知道吗,你的这句调侃给这位同学带来多大的伤害吗?老师呀,你这重教育方式有效果吗?是唯一的正确方式吗?”看到这样的日记,我的内心猛然一颤,为自己的一时鲁莽而自责,事后我在班级里向那位同学作了道歉,并真诚地检讨了自己。是的,学生是老师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眼里都那么清清楚楚,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是接力日记让我找回了这面镜子,也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加强了我也他们的交流,缩短了我与他们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