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必须减少教师课堂活动量,相应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诸方面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增与减”的策略,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体现,发挥了自身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增加学生的独立性,减少教师的包办性
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数学有信心;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同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别数学问题;不受别人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能做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自我调控。
教师在教学中应变“领导者”为“引路者”,做到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就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无法全部独立完成的,在老师的点拨下,独立完成可以完成的部分;那些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通过组织演示、讨论等手段,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探索,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例如三年级在探究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例题时,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当除数除被除数最高位时,出现了余数,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认为,余数不管它,把后一位数移下来用除数去除。有的学生认为应把余数和后一位数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数,然后用除数去除。通过讨论发现,最高位的余数不能丢去。这表明最高位并没有正好分完,应与后一位合成新的数再除。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索,找出了计算的方法,也自然地理解了计算方法的由来。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讨论,独立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团结协作、配合互助、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的优势也得到了极大发扬。
二、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减少学生的盲从性
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具体表现为: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不满足常规解法,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并寻求解题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比较善于直觉思维;喜欢动手操作,并创造性地操作一些学具。
例如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花店,标上“红玫瑰3支15元,百合4支20元,马蹄莲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百合,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了吗?(生:不够)那你
开展对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时,由于开放题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各知识点上。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开放题,有助于认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有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样的题目,如果按常规思考,学生定会想到4-1=3,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三、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减少学生的依赖性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较明确的目的;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会主动与同伴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交换认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和某些教学思考方法;自觉选择简便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数与形的观点来观察周围事物,并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态度。
教师不仅要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机自觉内化为个性的行为,主动的去探索新的知识。
当然在数学教学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自己也要积极投身其中,多用鼓励的语言,使学生在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保持对新知探索的强烈意向,最终把每个人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樊慧英.《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施勤 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