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力
贵州省毕节市岔河中心校 王流桂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的数学活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结合平时教学,我觉得以下一些方式可以诱发激活学生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处于高度活跃时,学生才产生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思维。
一、营造宽松、民主学习环境,诱发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无压抑、无顾虑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保持自由的心态真实的表现自己,有助于开启各自的创造潜能,才能打破常规,奇思异想。
曾听一节“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公开课,教师先用一组代数式引入:
3a,5x2,4xy,5x-y,3x2-2x+7,a2-ab+b2
然后让学生去分类,有的按是否含有字母a分两类;有的按字母个数的多少分两类;有的按是否含有加减运算分两类……接着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入新课,这一自由的发言创设了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妙设计,创造互动,激活求知欲望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做到胸中一盘棋,才能激活和用活教材,为课堂互动铺设通道,因此教师的教案预设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
三、先陷后拔,引发学生反思
“设陷”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吃一堑”,“击破”的目的是“长一智”,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陷阱”,然后引导学生“击破”,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批判的学习作风。
例:x2+(m-2)x+(5-m)=0两根都比2大,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得m≤-4。教师给出解答方案后,要大家观察解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学生认为“无懈可击”,教师又要求进行检验,结果学生发现:在其范围内有些并未满足条件,如m取-5时,其两根分别为2和5。为什么错?错在哪里?纠错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当把握好。
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规律——棋盘游戏
创新思维是思想活动的最高表现,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所以必须鼓励学生有根据去“标新立异”,让他们的思维发散于不同方向。
如图2是围棋棋盘的一部分,你能数出图中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个数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分析:图2是各边为10个单位方格的正方形,我们的方法从简单情形出发,先讨论边上为1个单位方格的情形,然后依次探究边上为2、3、4……个单位方格时,各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正方形?(如图3(1)(2)(3)(4))。
在教师多媒体的展示上,学生很容易计算出:
当边上1个单位方格时,共有1=12个正方形;
当边上2个单位方格时,共有4+1=22+12个正方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图3
当边上3个单位方格时,共有9+4+1=32+22+12个正方形;
当边上4个单位方格时,共有16+9+4+1=42+32+22+12个正方形;……
联想猜测,寻找规律:围棋棋盘的一部分中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个数是:12+22+32+42+…+102=385(个)。
进一步归纳得出结论:当边上n个单位方格时,有(12+22+32+…n2)个大大小小的正方形。
五、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灵性”、“悟性”
数学中“变式”方法很多,例如把一个问题作如下变化:“条件不变,结论改变”,“条件改变,结论不变”,“条件和结论都变”以及“条件和结论都不变,解决方案改变”等等。在几何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分析和了解问题。
例如,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向在它的上方的直线MN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G,H,求证AE+CG=BF+DH。
本题的证明不难,学生能完成。待学生完成后,通过引导分析,将平行四边形作如下变化:
a)向上移动,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
b)在MN上方旋转,但4个顶点都在MN上方,条件改变了吗?结论如何?
c)向下平移,当最低点恰好落在MN上方时,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
d)继续向下移,当最低点在MN下方时,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
e)再继续向下平移,当两个顶点、3个顶点、4个顶点落直在直线MN的下方时,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
在“变”中寻找统一,在“变”中探索差异。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常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中的辩证美。
六、激励学生心智,升华思维品质——有效评价
在实施评价中,教师要运用发展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激励作用。
例如,在“平均数”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依据各小组运用平均数知识设计的报告单,给每一个小组评分,还要说说理由,尽力让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准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主要的是鼓励了学生大胆怀疑,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在评价中还要注意关爱和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和谐的“人情味”,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碰撞,从而激起他们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升华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