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书香香风拂面,诗意创意意趣盎然

                       ——记山东省曲阜市实验中学校长 王玉贞

 

夫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诗言志”更成为了我们中国人表达思想、情怀、意志的最佳方式。写诗的人精神是自由的,所以思想不会被禁锢,也许他是一棵站定了不再漂泊移动的树,但是树的灵魂永远飞翔着。

诗人校长

诗人校长,对王玉贞是个再恰切不过的称呼。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其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成绩斐然,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勤谨敬业,团结带领广大干群,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实验中学持续稳步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济宁市文明单位”、“济宁市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以综合评估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评为“曲阜市初中办学水平先进单位”, 2009年他个人被济宁教育系统评为“十佳校长”,其独特的办学模式——构建诗意校园更是得到济宁市教研室的认可和推广。

王校长钟爱诗歌艺术。喜欢文学的人,都执著于灵魂的纯粹,在用笔和纸构建的黑白世界里放牧人生。或是倾诉,或是描述,或是感慨,灵动的文字会鲜活生命。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校长给我的感觉是一位温文尔雅、作风低调、为人直爽的人。

“花香书香香风拂面,诗意创意意趣盎然”。这是王校长在2009年底工作总结时执笔题写的一副对联,既包含了对上一年的总结,也包含了对新的一年的工作重心和展望。王校长爱诗、写诗,出版了个人诗集《泮水行吟》。他鼓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读诗、写诗。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是曲阜市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主题。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诗文化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一种远离虚名俗利的精神存在,诗歌如同一柱清新纯洁之光净化和强健着人们的灵魂,让卑微者抬起头来,高贵者俯首自省,让怯懦者无畏,柔弱者坚强……这是诗歌的作用,也是人类永远需要诗歌的理由。王校长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力求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天人合一的诗意校园。

诗情 “景”意

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学校别具匠心,精心构思校园风景。学校的教学楼四个楼层分别布置成的诗、书、画、印文化长廊,该长廊是以长卷的形式、自古而今地介绍四种传统精品文化的历史沿革、名家名作。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意或不经意地观之摩之,心领之神会之,最终达到“悟”或“化”的效果。面积不大的校园有“校园八景”,每个景区分别题名,请书法家或学生书写,刻石以记,并诠释其教育意义。学生观其景,品其文,思其意,定会悟出一些哲理。在办公楼前的水池旁边景石上面有对水的解读。

教化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凝聚而不散,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善包容而不骄,滋润万物,广济天下;善克难而不懈,百折不回,水滴石穿。

校园里有植物六百余株,“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在该校的采芹园里都有。王校长望着桃李杏三棵树兴奋地向我们述说他曾教过的一篇课文。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朱自清写道桃花开在杏花和梨花之前,但我在采芹园明明看到杏花开在桃花之前,作者是不是写错了?”当时王校长感到非常高兴,他为有这么一位善于观察和有心的同学感到欣慰,说明当时建采芹园是有价值的。王校长让同学们课后到采芹园仔细观察谁开花在前谁在后,不一会都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这时同学们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组成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朱自清为什么会这样写?最后在上课时,王校长向同学们道出了缘由,答案就在文章的下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作者是按颜色由浅入深写的顺序和开花先后没有关系,鼓励同学们应当了解和尝试应用这种艺术写作手法。王校长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校园风景的独具匠心彰显了其价值,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用心人去挖掘,从中领悟校园文化的魅力。

宽而栗,严而温,宽严相济大学问

2004年该校毅然决然地取消了节假日上课,取消了走读生的晚自习。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在外出考察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王校长于2007年立足实际,提出了“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课题,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研究的中心课题。2008年该校教代会正式提出将王校长“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教育思想写入学校章程。借鉴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又提出了构建123教学模式,即“一堂课或一个单元,分成自学和展示两大部分,分三段时间完成”,将时间、空间放给学生,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展示,学生多了融入知识的兴趣与激情,多了与老师的思维、情感的共鸣,越来越多的课堂焕发出绿色的生机、生命的光彩。

建校十年来,学校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一直尝试课堂教学改革。世界教育思想的精华最早出自孔子,而他精华思想的智慧实践园地应该在曲阜。曲阜市实验中学教育办出特色,走出自己的路子,是实验中学对中国教育应尽的一份责任,为此他坚定的提出尝试建立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诗意课堂”的思想。也许有人心存疑虑:诗教能解决现实问题吗?能解决学生将来升学的问题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校十年成功素质教育发展之路,鲜活的事实给了人们百倍的信心。

经过十年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数年诗意文化熏陶,该校锻炼了一支敬业创新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培养了一批名优教师。该校96名任课教师,有济宁市特级教师3人,“杏坛名师”6人,山东省、济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及优质课指教者36人,曲阜市首届“三名工程”评选活动中,有9人被评为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王校长荣获济宁市“十佳校长”光荣称号。该校获得了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宁市济宁市规范化学校、济宁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济宁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实验中学成了众多学生向往求学的地方。学校提倡诗文化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的心灵里播种美好的种子。诗教,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诗教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诵读诗歌可以排除功利和世俗的羁绊,可以充实师生的心灵。

王校长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在2008年底教代会上描绘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理想蓝图,把“注重课程文化建设,使实践活动课程更理想”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该校着手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五百工程”,即“百诗”、“百联”、“百歌”、“《论语》百句”、“名言百则”。该校将“五百工程”的文本分为三册:《百诗百联》为一册, “《论语》百句”和“名言百则”为一册,“百歌”为一册。“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良好的人格,而且还能开启学生智慧,打开学生心灵之门,唤起学生的生命激情。

该校通过经典诵读诗教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北辰文学社获山东省“优秀社团”荣誉称号,校报和文学社报(北辰文学)分别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荣获国家“古诗诵读工程突出贡献奖”。在建校十周年庆典之际,该校六百余名师生参加全国“校园诗声”诗歌大赛,掀起了师生诗歌创作的高潮,诗歌创作已成为该校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校长满怀自豪地告诉我们:“我校诗教活动已取得巨大成功,在第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我校269篇作文参赛,有76篇作文获奖,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38名、优胜奖29名,该校荣获分量最重的团体奖。这是继该校文学社组织学生参加第五届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大获丰收后的又一次辉煌战绩,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校文学社积极健康发展和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事实证明构建诗意校园文化已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一举措必将激励该校全体师生共同奋进。

全面的素质教育是硬道理

多元智力理论诉我们,学生不能单方面发展,必须全面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学生是有生命的,是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给予,应理解为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构建的过程

在谈到学生课外生活时,王校长引用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即人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需要和兴趣,就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王校长主张学生的发展应该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该校有涵盖人文、艺术、体育、科学等多学科的28个兴趣俱乐部常规活动,文学社、诗社、小艺术家协会等18个师生社团活动,每年一届的艺术节和体育节,活动多姿多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释放着生命激情,展现着生命的色彩,提高了综合素质,不但没有影响学习,反倒促进了学习。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2003年以来,该校共有176人次在文学、艺术、科技方面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仅在曲阜市级以上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或金奖的就达49人次,一项发明获国家专利,2003年至今,参加信息学奥赛该校有三届包揽了济宁市初中组一等奖,共有6人获一等奖,7人获得二等奖;参加曲阜市中学生篮球足球比赛,该校队获冠军四次,“三操”大赛每届均获一等奖,市中学生运动会连续两年(2007年、2008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子冠亚军均出自该校,围棋大赛初中组围棋前三名连续三年全由该校选手包揽。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管理,大家在校园里自觉地、自主地、自由地生活着、工作着、幸福着,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教师诗意地教,学生诗意地学,各项工作力求精致和完美。该校在王校长的领导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凝聚成了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的领导集体,养成了“恪尽职守、率先垂范、善学善做、雷厉风行、自动自发、追求完美”的良好工作作风,为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学校发展目标,他们精诚团结、肝胆相照,心相通、趣相投,毫无私心,配合默契。该校的第一个六年规划,是学校蓬勃发展的六年,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对外交流、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逐步积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为学校第二个六年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2010年是该校第二个六年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是学校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年。该校将继续朝着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建设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进。王校长制订了今后学校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注重对外交流,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之路,,走素质教育之路,走持续发展之路,践行曲阜大教育观,发挥示范作用,更大范围地引领并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该校在今后六年将大力实施“七大工程”——德育工程,课程文化建设工程,环境文化建设工程,管理文化建设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健康工程,特色过程,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和省级文明单位做好厚实的铺垫,为办百年名校打下更加理想的底色。相信“自强不息”的曲阜市实验中学人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的征程上,会不断谱出新的华章。(本报记者 张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