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文/宋志红

       当今全新的教育理念中,审美教育的人文关怀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美育使命,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真正还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是第一步。
       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二、披文入理是鉴赏美的关键。
       语文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达到认识上的“理喻”。
       三、潜移默化升华美是以审美为桥梁渗透德育的最高境界。
       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审美”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孝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对象,或者辨清对象的卑劣、愚鲁、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要想达到美的升华这一境界,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如在学生受到课文强烈感染的时候,教师以自己的经历,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为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高度。
       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如地下的宝藏一样静待我们去挖掘,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审美的眼睛。通过实施语文审美教育,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片荒芜的沙漠,在审美的眼中可能就是苍翠的原野;一块贫瘠的土地,在审美的眼中就会是丰收的稻田。只有用心去爱,用情去悟,用智去启,才能真正还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河南安阳永和乡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