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及调整方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 李秋实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第一,情感枯竭,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以及丧失对于教师职业的热情。第二,成就感降低,教师一旦发现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取的成就感较少时,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着痛苦,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对教师自身以及教育产生的伤害是不可低估的。
伤害之一: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祸根”。美国心理学家麦思莱斯通过长期调查和研究,得出结论: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容易使教师群体产生三种心理消极反应,即情绪耗竭、性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从而成为影响教师身心发展的“祸根”。教师长期处于“倦怠”的亚健康状态,必然会影响身心发展:表现在情绪上,常常会出现性格急躁、紧张不安、自我效能感降低;表现在精神上,则经常处于委靡不振、缺乏活力、丢失个性的状态;表现在工作上,则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躲避挑战;表现在生活上,则为得过且过、苟于现状、消磨时光……
伤害之二:教师职业发展的“天敌”。记者注意到,乐教、爱学生、善学,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基本元素,正被教师职业倦怠症侵蚀着,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三厌”情绪。一是“厌教”,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热情,缺乏激情和创造活力,主动性降低。二是对学生缺少耐心,漠视学生存在,不关心、不尊重学生,于是体罚现象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三是“厌学”,缺乏读书学习、丰富完善自我的激情,甚至于对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都懒于主动涉猎。
伤害之三:学生成长的“障碍”。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入木三分”的影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教师倦怠心理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成为其生命发展、性情养成、健康成长的障碍。
从教师自身来看,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注工作的兴奋点。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提高学习意识,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第二,重新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无谓的挫败感。第三,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其四,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五,多与他人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
其六,做自我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力,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它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恢复。最初应当接受正规的放松训练,掌握正确方法后,便可经常进行。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相信在自身的努力下,从事这份光辉的职业的每一位教师,也都能拥有“光辉”灿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