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活德育”
河南省滑县小铺乡中心学校 张敏
近段,“生活德育”目前占据了我们太多的话题空间,甚至胜于新技术革命。新的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生活德育”的思想,已初具模型,让学校德育走入学生生活,充分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他们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
学校德育如何走到学生生活中去呢?
在观念上,老师要认识到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富有创新的潜力,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过成人,教师是他们平等的朋友,爱他们是我们的天职。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强迫他们服从,歧视顽皮儿童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学生权益的侵犯,是对神圣教育的亵渎。
在行动上,老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亲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了解他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童年时的生活是真正独特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我们认为,一旦我们走进儿童的生活,就会发现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的想法是成年人所没有的。
学生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
一、 课堂生活,应重在感悟和体验
学科本身就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如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迅速感悟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收到陶冶情操、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数学课,要让学生多体验辩证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
二、 课余生活,应重在交往能力、做人准则的培养
现代德育学理论揭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显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懂得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因而,在课堂之余,师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在创造师生间关系的同时,也创造着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从而也构建着自我。
三、 家庭生活,应重在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
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家庭教育,往往把生活 中的困难、劳累和挫折都由家长去代劳,民谚说得好,“勤劳的父母养了个懒女儿”,而这些孩子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面向未来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视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四、 社会实践,应重在参与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关于教育的问题时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中蕴藏着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职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德育应充分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一切德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做一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主张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一、 注重发扬主体精神
每次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如我校的“小神龙中队值周活动”,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 注重坚持全体参与
开展各项活动,班干部和音、体、美等尖子学生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特别多,相反,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我们应抛弃浅薄的功利观,走出应付中心工作任务式的小圈子,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教师应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他们身上最优秀、最灵动的天性。
德育应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
首先,要有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因此,淡化教育痕迹,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德育教育成为一种非常开放的信息。情感传递过程,师生在共享教学民主的愉悦中教学相长,情感倍增,在师生、生生、生教等的互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是创新的前提。其次,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着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己见,注重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并促使其外化为各种创新能力。再次,要注重德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大胆剔除一些会削弱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落后保守的观念,融入现代意识。每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所讲的德育安全是有限的,不能包涵生活中的一切,更不能预知未来,未来的发展只能靠学生去辨别。
以上所述师生共同活动过程,必将成为创造性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道德教育点和德育活动契机的过程。这样,德育目标不断由一个个活动的真实过程丰富着、推进着。生活、活动不断交替,学生由被动地受教育者,成为主动地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随之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