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课堂知识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
江苏省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 唐志娟
一位很内向的学生曾跟我说:“老师,上语文课有什么用?学了这么多,高考时根本就不会考书本上的内容。”我想说的话很多,竟一时语塞。高考试题中真的考不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吗?
2010年江苏语文考纲要求是“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同时,在江苏新课标高考的模式下,语数外形成鼎足之势,要求这三门功课齐头并进。语文高考总分有原来的150分上升到160分,文史类考生还得再加附加题40分。在语数外总分480分的背景下,语文学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这样高的分值要求之下,仍然有学生对语文学科采取无足轻重的态度,甚至有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也觉得语文学科学不学无所谓,反正拉不开差距。在这样的状况下,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站起来据理力争:语文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课堂也不是可听可不听的。语文高考试题大多是课外的,但其实质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点的检测,所以语文课堂也是很重要的。
且不看名篇名句默写中有4句是高中必修课本中的,2句是初中课本中的;也不看字音、成语是我们平时课本中学到的,生活中用到;单看19分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就有很多考点是我们高中必修课本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例如《江苏盐城、泰州联考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其中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第 5题题目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广身被数创 被:蒙受,遭受
B.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夺 夺:争夺,抢夺
C.因请载于纸 载:记载,记录
D.度必不能支契丹 支:支撑,对付
答案很明显,B项“夺”应该是“改变”的意思。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一文中的“舅夺母志”的“夺”,就是“改变”的意思。再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也是“改变”的意思。如果学生在进行文本复习的时候,能熟记《陈情表》中的这个知识点,那么,这道选择题的正确率应该不低。
文言句子翻译:(1)“具以延广语告契丹,契丹益怒。”这句翻译的知识点是①介词短语后置句式的翻译,②“益”字的解释,③句子通顺。“益”在文言文中用的最多的释义是“好处,益处”和“更加”,现代汉语中成语“精益求精”中的“益”就解释为“更加”,所以“益”并不是难点。在目前强调直译,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前提下,如果学生能够学好课堂知识,将每个字的意思解释开,然后注意句子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式,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联在一起,就不难得分了。
(2)“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 这个句子的得分点有三个:①“以”的意思,②“相随”怎么理解,③“见锁”这个词,稍不注意,就成了漏网之鱼,另外,整个句子的连贯也是需要注意的。“以”字属于要求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之一,学生对此应该不陌生。“相随”一词的翻译可能存在问题,因为这一知识点在《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中体现的较多,也是教师授课的重点,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这篇文章现在已在苏教版中被删除掉了,但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还可以碰到这一知识点,“儿童相见不相识”,解释为“”儿童看到我而不认识我”,《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解释为“全家人都赞同他”。这其中的“相”就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这种用法中,“相”常作动词宾语,且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相知”就是“知相”,“相许”就是“许相”。如此,“相随”就是“随相”,就可以解释为“跟随我”。“见锁”应该不是难题,《史记》选修课本中《屈原列传》课后的“积累与运用”就是“文言知识·被动句”,其中具体讲述了被动句的标志和形式,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就没有问题了。
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文言文《书沈通明事》一文第1道选择题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字,学生想当然地理解这个字为“率领,带领”。“率”字的释义:①率领,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都,皆,如《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邪?”③顺着,沿着,如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率性而为”。记住这几种意思,根据具体语境,就能选择出正确的义项。翻译题第1题“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中得分点是“购”“妻子”“踪迹”,其中“踪迹”一词只要根据字义释为“追踪觅迹”就可以了,“妻子”一词虽作为古今异义词,但没有难度,从初中《桃花源记》始,就知道这个词语的古义为“妻子儿女”。对学生而言,最难的应该是“购”的含义,有学生会想当然的理解为“购买”,殊不知,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指南录后序》中,第四段有这句话“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其中文下注释“追购,这里指元军悬赏捕捉。购,重金收买。”“购买”与“重金收买”两个词语,乍一看,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细细推敲,其意义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购”要解释为“重金收买”或“悬赏捕捉”。如此,这句翻译题的得分会上升的。
2010年高考江苏卷的文言文知识点同样出自所学课本。如第5题理解加点词的含义,“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字,理解为“出嫁”,我们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已经学到。“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中的“归”字,文下就有注释为:“归,旧时指女子出嫁”,还讲到“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熟记这一知识点,根据语境,可以得知此题中的“归”就是“出嫁”的意思。再如,文言句子翻译中“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一句,与我们初中时学到的《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如果学生能够记得“甚矣汝之不惠”是如何翻译的,那么考卷中的这句话也就不难翻译了。“……者,……也”这样的判断句的标志性句式,学生应该烂熟于心,
上文我们就知识点问题阐述了高考语文与课堂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纠正学生乃至教师的误识。同时,我们觉得还有必要指出:正确的解题要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属于较高一级的能力层次。具体来讲,即能根据具体语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适当的诵读,把握语感,领悟文意,是绕不过去的坎,这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方。但即便如此,仍然离不开课文的精读。
课堂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自己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学生,除了从语言交际、课外读写、影视网络中学习语文,更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如果拥有了课本知识这方活水,考试这汪池塘怎么会不清澈见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