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教育顽疾 有多少“时间表”令人期盼

   说起教育乱收费,许多人会摇头感叹:的确是个“老大难”!多年来,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可是屡禁不止;特别是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之后,教育部门多次强调,坚决杜绝“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可是情况仍不容乐观。近日,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首次明确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4%;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36%,2020年将达到40%……这些“时间表”,其意义已超出了“任务”和“目标”的范畴,不仅让人听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铿锵足音,更令人对解决教育“老大难”问题充满希望,充满期盼。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均衡,造成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长短板”。在山西永济市,不少农村学校漂亮的教学楼被弃用,成了空巢,有的中学变成了养猪场,大部分教室成了猪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农村孩子纷纷到城镇学校就读,城镇的许多学校学生爆满。在许多地方,有名的中小学校规模过大,动辄三四千人,五六千人也很常见;班额过大问题更为突出,七八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何时才能缓解择校的矛盾?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可谓“望眼欲穿”。“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这意味着,在今后两到十年内,择校的矛盾将得到明显缓解,学生和家长希望上好学校的愿望基本能够实现。这个“时间表”,由教育部门提出,代表着政府的承诺,令人信心满满。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仍有许多“顽疾”困扰着教育发展。比如,中小学生的书包依然沉重,“减轻课业负担”的口号喊得震耳欲聋,真实的举措却显得软绵无力,难怪人们感叹:减负比登月还难!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崇拜分数与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学生一枝花儿,全靠分儿当家”。现实告诉人们,不少教育改革之所以“变味儿”“走样儿”,根源就在于走不出“以分数论英雄”的怪圈。再比如,有的大学校长感叹:“在当今中国高校的内部结构条件下,中国的大学校长是最累的校长”;“大学教师不专注于学术而忙于捞外快,是因为工资太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的大学管理存在着明显弊端:大学被当成衙门来办,被当成企业来办,却没有被当成真正的大学来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些教育顽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明日复明日地无限期拖延。如何分步骤、分阶段地扎实推进?何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这样的“时间表”,人们同样满怀着希冀与期盼。(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