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靠什么办好教育

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王风玲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孕育出一大批成功的特色学校,他们的办学经验,百家争鸣,形式多样,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究竟靠什么才能办好教育呢?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指向。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我们惊叹于上海教育界理念的普遍成熟、超前及各具特色。这些理念中包涵了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发达国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和经验的解读与消化,已形成了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主流理念。郭景扬教授的发问令人振聋发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大计,何以为本?他进而指出:作戏、作假、作秀的“公开课”越多,教师队伍素质越下滑,为什么不能把“公开课”变成“家常课”?决定教学质量的不是公开课、观摩课,而是“家常课”,这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位教师必须上好自己的每一堂“家常课”,这一节课绝对是教师的天下。我们常说,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这个“打造”就是敲打,敲打真金白银,淘汰破铜烂铁,锤炼师表形象。在听了陈家昌教授主讲的《学校公共关系研究》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教师大计,应该是“形象为本”!教师有了好的形象,社会就认可,家长就赞同,学生就拥戴,教育就能成其为教育,教师方能成其为教师。我又想:如何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呢?师德、素质、魅力、人格;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传道、授业、解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教师本身就是教科书,爱与责任是书中亘古不变的内容。魏书生的睿智、斯霞的执着、王月娥的坚守、我市四中教师刘莹莹的师者本色,都是对教师形象最好的诠释,堪为师表风范、道德楷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健博士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既有严厉管教又有循循善诱的严父慈母般的教育。教育要做的工作是抑恶扬善,给善灌水,给恶除草,“播下科学和文明的种子,孵化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让每一个想成功的老师都成功,让每一个想进步的学生都进步”,校长经常对老师和学生讲,“没有神仙帮你,只有靠你自己”,“我们改变不了头上这方天,却能改变脚下这块地”,“我们改变不了结果,但我们完善得了它的过程”。学校注重细节管理,把小事做好,把大事做细,致力创建“温馨有爱、生气勃勃的阳光校园”,着力培养“健康快乐、自信达观的阳光少年”。

理念是校长办学的灵魂。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我们的教师或家长常对学生或孩子说“你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要你有什么用?”而上海的教师或家长则会说“你不要什么都跟人家比,你什么都有用!”同样十几个字,调整一下顺序,变换一下语气,其教育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这些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无不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芒,成为办好学校的根本指向。

二、刚性的管理制度是办好教育的根本要求。

制度即规范。学校制度体现着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不仅规范着教职员工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还规范着他们的习惯和意志。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长期规范的制度和管理,可以使教师习惯成自然。

上海的各个学校十分注重制度建设,注重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每项制度一经教代会通过、教职工认可,即在执行中具有“法律”效应,学校的一应工作,皆按制度执行,依制度管理。如此,教职工没有怨言,学校领导便于管理,非常奏效。反思我们的一些学校,习惯于粗放式管理,信马由缰,乱而无序,即便有制度,也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大风一吹,掉到地上。制度成了摆设,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每逢检查、总结、考评,全校上下忙得一团糟,补充资料,生拉硬凑,准备档案,以假乱真,上级不肯定,教职工不信服,劳民伤财,成效不大。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绝不是说不要刚性的制度,而在于制度执行中的人情味。

上海市万航渡路小学的张雪龙校长指出,办学有三个层次,即:校长办学、制度办学、文化办学。从这三个层次我们可以看到,校长办学靠的是权威,是人治;制度办学靠的是保障,是法治;而文化办学靠的是引领,是德治。文化办学造就的是有灵魂的教育,是思想、精神上的引导,追求的是“无为而治”(老子语)。文化是一条长河,需要继承发展、薪火相传、日积月累;文化是一棵大树,需要向下生根、向上成林、吐故纳新;文化是一座大厦,需要整体设计、夯实基础、精细精致。建设文化校园,培植校园文化,是现代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上海市的校长深谙制度管理的重要性。他们以制度管理学校,把制度延伸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科学设定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用制度来体现清晰、有效、简洁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用制度来克服责权利不对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工作推诿扯皮等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他们紧紧结合学校的实际,不断完善考核的程序、标准、办法,强化经常性的监督,加强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科学民主的目标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使每项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引导师生“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大大提高了学校的行政执行力。

三、忠诚事业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有一种“用教育理想点燃教育激情,用教育激情拥抱教育成功,用教育成功回报社会和人民”的朴素情感和精神追求,要固守教育之根,走教育智慧之路,对学校发展永远充满信心与深情。要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能够努力创设“让教师到学校开心,让学生到学校快乐”的氛围,做让学生一辈子不忘的教师,建让学生一辈子不忘的学校。

一个好校长对事业绝对是忠诚的。他们会把学校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毫无私心杂念,从不把校长职位当作谋生的手段。他们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崇高的职责,在奉献中享受工作的乐趣,体会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师资的好坏,是学校成败的关键所在,无论何时,教师队伍的打造应排在学校的首要位置。教师队伍“硬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教师发展,历来是教育中的“主题”。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而教师专业发展,正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作为上海诸多教育改革经验的发源地,黄浦区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探索中也始终走在前面。同样,面对如何建设教师队伍的命题,黄浦正以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名师再造,构筑人才高地;研训一体,提高师训实效性;校际研修,形成学习共同体;全员皆品,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以创新的工作思路进行着教师队伍的重塑。该区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哪怕有一个教师不合格,对学生来说就是百分之一百的不合格。为此,该区着力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和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机制,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努力造就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名师队伍,让所有教师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胜任教学工作。

四、过硬的教育质量是办好教育的根本归宿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上海的中小学校在抓质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德育的质量,以德育的力量培育学生向上、向善的品质。他们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树立“今天我不行,明天我必行”的强烈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上,学校抓质量决不能脱离备教批辅考等基本环节,每节课依然是落实复习、导入、新课、巩固、作业等小环节,老调重弹,万变不离其宗,“大墙(分数)不能倒,花样(活动)不能少。”他们鲜明地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素质教育”,因此注重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强化年级组的教学管理职能;把教学管理的关口前移,强化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功能。上海市万航渡路小学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年年出成果;干得出成绩,说得出道理,写得出论文。“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优秀教师”,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写札记、写案例,不事张扬事实在,不重形式重实效,不求肤浅求深刻。进而引导教师反思:为了谁(价值选择)、我是谁(责任担当),我怎样(人生追求),在反思中不断进步、走向成熟。就连平常的学生作业,老师们也看得很重,把其列入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甚至提出“得作业者得天下”,每一类作业,从设计、布置、批改、订正、反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教师一头钻进了题海,学生则一步脱离了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