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因素制约信息技术的课堂效果
郭铁华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效果,是信息技术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而探求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则是其重要内容。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复习和导入
温习前一节学习的知识在导入本节课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导入是为了引入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但许多计算机教师对此经常是一跳而过。有时复习旧课时,或是简要地复述,或是简单地提问,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设计复习导入,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也大多是开门见山,轻言概括,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实际上,我们在复习旧课时,如果课前做好准备,针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精心设计几条上机操作题,上课伊始让学生到教师机操作,并通过网络广播,教师再归纳总结(有时还需矫正)就能起到很好的巩固检查效果。
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同,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导入,都要有启发性、趣味性,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导入,要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在讲授用 Word软件排版这一节时,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仅有文字内容的普通文档,再给学生呈现一个经过编辑处理过的图文并茂的精美文档,往往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种渴求知识的氛围就自然而生了。成功的导言,犹如乐章的序曲,学生们一开始就受到心灵的感染,自然而然进入角色。
二、课堂的语言艺术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利用这种心理将其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当中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动的语言、多彩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操作电脑娴熟,能修善用电脑,畅游网海,制作课件,为同事景仰。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为学生所认同。究其原因,语言使用不当,不能使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将授课内容表达清楚,学生不能方便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应有的信息素质。
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交流
教师的情感作用对于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在机房或网络教室里进行讲练结合的信息技术课亦是如此。过去我们常说“师道尊严”,但今天,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正所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如果教师常以严肃的面孔出现,甚至对接触计算机较少或接受能力欠佳而致操作有失误的学生冷眼相看、冷言相对,必然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出现“敬而远师”现象,不敢问,害怕问,甚至不懂装懂,这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全体学生倾注自己的心血,想之所想、急之所急。这样,教师对学生“情之所至,金石为开”,而学生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学生的课堂参与较其他学科必然要多得多,师生交流的机会当然也多,教师也更能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矫正。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并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乐于掌握知识、专于实践所学,也才能赢得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出现了懒于动手、动手能力差的现象。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只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育;抛弃死记操作步骤进行简单操作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放弃变唱“独角戏”的“注入式”单一教法转变为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和学生观摩练习、矫正反馈、综合练习的“师生同台戏”的多元教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精讲多练,重在实践,增大学生学习、练习的自由度,同时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着力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获取“任务”完成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五、板书技巧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是课堂讲授内容的纲要,是教学中直观的无声语言。这儿的“板书”当然不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所写的传统板书,而是指用 PowerPoint 等软件做的幻灯片“板书”。也许有人认为在机房(网络教室)或多媒体中心上信息技术课,没有必要“板书”,只需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再加上学生的操作练习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曲解。好的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准确说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等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比如,教师讲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时,若对有的环节没有及时掌握,他根据“板书”上的“操作步骤”也能完成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在“板书”设计方面应着重体现三点:一是选择板书形式要准确,体现教学意图;二是板书的内容要精,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能够画龙点睛,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三是板书文字精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给学生以较好的视觉感受;四是注意板书的易操作性,辅以适当的音响、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既学会方法掌握操作,又把握知识体系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去思考。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授课艺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长久不衰,持之以恒,并且一定会有所收益。
作者:河北省玉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