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文/薛小梅
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标准相比,强调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大胆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人民群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构成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
现撷取几条浅析,与大家共享。
十五六,两头露 ----月相
每到农历十五,月亮从东方天边升起,如果是晴朗的仲秋之暮,十五前两天你会看到:太阳还未落下,东方的圆月已经显现了。所以农谚又说:“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露。”这期间,通夜都会有月光朗照。第二天早晨,太阳也从东方升起了。西边还挂着一银盘似的圆月。“月亮、太阳两头露”,就指的是这个含义。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长会一天比一天变长,夜长会一天比一天缩短。谚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也就是说过了冬至后,天(昼长)就越来越长了,做手工缝衣服一天要多用一根线。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天气
朝霞与晚霞的出现,意味着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较丰富,早上出霞,由于白天大气将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因此容易产生降水;而在晚上,大气趋于稳定而不易产生降水。谚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说朝霞预兆雨天,晚霞预示晴天。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 天气系统
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空气随着向西北伸展。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在到达北方冷空气边界时,慢慢爬升就产生了降雨(暖锋雨)。在爬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推挤。其结果,往往暖空气占领了原来被冷空气盘据的地面,因此在暖空气到来之前,这些地方往往先要下一场春雨(暖锋降水在锋前)。这一个地方下过雨之后,受暖空气控制,天气转暖。
秋季,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南下进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形成了降雨(冷锋雨)。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就是说耕种的时候如果没有赶上时间的话(哪怕几天),那地就种不好了,这一年就不会有好的收成。前半句重点指季节性,后半句重点指周期性。这一季种晚了,下一季也就受影响,这一年的土地收成也就减少了。所以农业生产应遵循“不违农时,因时制宜”的原则。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一线。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是不同的,柑橘主要生长在南方,如果硬要把"橘"种在北方的话,因为气候不适宜,只会长出苦涩的"枳"。所以农业生产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谚语能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适时运用到这些谚语,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教学语言,增强课堂知识的趣味性,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无形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者:河南郸城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