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中学 陈晓新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办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已成为我县边远山区乡镇办学的一大特色。如何办好寄宿制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校管理又一新的挑战。
寄宿制学校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环境,学生生活在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父母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因为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大多来源于学校内部,所以来自于家庭的生活、情感支持明显减少。因此,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往往得不到父母及时的疏通调节。从一些学校进行的EPQ测试比较中发现,寄宿学生比一般学生神经质(N量表)倾向高,情绪偏向于不稳定,容易激动。特别是寄宿男生比一般男生要倔强、固执、孤僻、缺乏同情心,暴力倾向也更严重。综上所述,寄宿学生与一般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着明显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也比一般学生低。
所以,关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探索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寄宿制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乐观、自信、积极、上进、勤奋、宽容等品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寄宿学生都是出村读书,如我校的三百多名寄宿学生分别来自周边乡镇农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寄宿生是“留守儿童”,也被称作“摇摆少年”,他们要么是隔代监护,要么托付给亲属监护,有的甚至无人监护。这些孩子往往由于过度疼爱而显得调皮捣蛋,或由于缺乏安全感而显得冷漠、孤僻、胆怯、乖戾。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健康问题:
1.恐惧焦虑,紧张不安
有的学生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抚养,本身就缺乏一种安全感。现在又要离开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来到寄宿学校独自生活,更加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往往表现出,在众人面前坐立不安,被人说了什么就总是想不开,受到批评总是闷闷不乐。
有的学生出现学习适应难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成绩相当稳定,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一下子难以适应,成绩明显下滑,表现出学习焦虑,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们瞧不起。多次经历这种失败、失望和痛苦以后,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就会愈发强烈。
2.性格孤僻,沉默寡言
有相当比例寄宿在校的孩子存在性格孤僻的现象,很难融入集体生活。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玩得兴高采烈时,他却一个人孤独地躲在角落里,这种孤独感往往由自卑引起的,或因学习不好被大家瞧不起,而感到与同学合不来,最后脱离了班级生活;或因家庭贫困,自己觉得比不上其他同学而自我封闭;也有的优秀学生,虽然成绩优秀,但由于性格不合群,在班级内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而陷入孤独之中。
3.多愁善感,自怨自艾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的过份疼爱,使学生的受挫能力很差。他们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疼着,爷爷奶奶惯着,所以养成了娇滴滴的性格。这类孩子大多有点“神经质”,其心理特点是爱哭、胆怯、小心眼等。这些学生离开家庭,寄宿到学校,环境的突然改变,人际关系的突然复杂化,容易引发他们内心的“多愁善感”。这种“多愁善感”又容易引发自责倾向,从而产生了自责、自卑、自我轻蔑等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引导,很可能会出现极端行为。
4.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
有些“留守儿童”,由于其监护人只能勉强照顾他的生活,对他们的教育有心无力,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其慢慢养成了自卑、散漫、乖戾的个性。像这样的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后,自己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比较差,难以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变得性格冷漠、孤僻、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报复性暴力倾向。
三、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鉴于以上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本人认为学校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康心理。
农村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要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进行摸底,对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可以以班会、团委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教育,人际交往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认知观。也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做讲座,突出典型心理问题归类疏导,激励学生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2、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丰富、微妙的,农村家庭总是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须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应用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建立家校联系制,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例会,不定期进行家访,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农村家庭思想观念落后的弊病,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4、开展师生结对帮扶,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
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有利于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关心、帮助、引导他们,定期与他们交流思想,进行学业辅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健全人格。
赞可夫提出“从做中学”,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要想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开展有益的活动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学生的学习之余,学校可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卡拉OK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练习及比赛,“爱我校园,爱我寝室”主题活动比赛等等,或者安排他们上图书室阅读,观看爱国影视。住校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自然地培养起大方、积极、乐观、认真细致、敢于拼搏、善于合作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6、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优美音乐,调节学生情绪。
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音乐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荀子的《乐论》较全面的论述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他首先指出,音乐是人必不可少的东西,然后进一步探讨了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的联系及音乐对人的感觉知觉、性情气质、意志及审美理想的影响。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利用午休、课外活动、晚自修前后等时间播放一些比较经典优雅的钢琴曲、小提琴曲,或一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给沉闷的校园生活增添一丝活力的同时,更能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创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得到关注,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不断积累,积极探索,更需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心里充满阳光,让爱遍洒学校,让幸福溢满每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