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加拿大德育的认识与反思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蔡  明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根植于经济社会,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两个率先”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提高、德育如何有效实施?带着这些问题,江苏省职教系统德育与素质教育管理者研修团一行15人,赴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考察概况

我们道德与素质教育管理者研修团全体成员在省教育厅领导的带领下,1012日由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往加国多伦多苏安学院,111日按时回国。期间,培训班学员在苏安学院的精心安排下,制定了详细的研修方案,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开展好研修活动,进行了七次教学文化考察活动、听取了九个职业教育或德育的报告、参观了安省校长理事会和六所大中学校。学员们通过参观社区、走访学校、听取讲座、提问交流、访谈师生、座谈反思等形式,领略了加国的美丽风光、感受了加国的异国风情、体验了加国的多元文化,对加国职业教育的德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二、加国德育的做法与经验

加国9846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矿产丰富、水利发达、气候多样,只有33390141人口,生产11800万美元GDP,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教育高度发达、高等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体系完备、社会道德水准相当高。德育体现在加国的国家意志中、社会生活中、学校行为中。似乎没有德育的系统设计,而德育又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1.德育与育人。德育的核心是人的心灵的建设,学校德育就是让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成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律的人。德育的出发点不能在“预防不好的事情发生,而是要使人心灵更美。”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素养:尊重、责任、诚实、正直诚恳、同情心、公正、积极主动、毅力、勇气、乐观。多伦多教育局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达到高水平的成就,并且通过获取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去成为民主社会有责任的成员。

2.德育与文化(国体)。加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每年都有约30万移民。全国人口中,全家移民达18%;多伦多25万中小学中,白种人只占29%;一个600个学生的小学中,家庭中共说76种语言。加国倡导多元化理念,德育倡导“水火相容”理念。加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体系完备。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底线特别突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学校德育与行为规范教育是两个系统,德育是谆谆教导,而行为规范是法律。加国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55%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55%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社会成员的思维是直线的,德育倡导有啥说啥,在加国的道德字典中没有“中国式谦虚”,否则成绩全优学生找不到工作。18岁以后85%以上的小孩靠贷款上学,认为大学毕业不背债务是不会主动工作、奋发工作的。

3.德育与政体。加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省、地方三级政府的职责是分工而不重叠的;总理、省长、市长可能是政见不同的政党的人。不同的政党,德育的要求是不同的;政党变,德育的要求也变。加国政府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求职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执照才能就业。学生学完学校所有课程或者由学校代表行业协会发职业执照;或者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和行业执照考试;或者学院课程计80%学分,再修行业协会课程20%学分;或者一定量实际工作时间后,参加行业执照考试,均可取得行业执照。职业执照不仅有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

4.德育与教体。在加国三级政府中,教育由省政府负责。联邦由教育部长理事会决定各省教育相对统一。联邦不管各省教育;地方无权管理教育。教育经费由省政府负责,占整个省财政支出的27%(其中基础教育15%、高等教育8%)。联邦政府也下拨一些项目性经费以平衡、调节各省教育。实行12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分大学和应用性学院两种。没有高考制度,学生根据自己高中的学习情况和爱好自己申请高校;高校自主招生。加国高中后教育有大学、学院、学徒制项目三种形式,分别占高中毕业学生的30%25%20~30%。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国1967年后就没有了中等职业教育,学院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各省设教育部,下设若干个区教育局。教育部(局)没有专门管理德育的机构和官员,没有专门德育方面的规章文件,没有全省专门的德育方面的评比考核,没有专门的德育经费安排。

5.德育与社区。加国的社区有许多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关注社区儿童早年健康成长的幼儿协会心理康复服务的资源中心等对在校儿童组织夏令营、接纳高中学生社会参与等。如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举办故事会、文艺演出会、沙龙。社区服务的道德示范和德育功能是很强的。学校还和社区组成专门的组织,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教育社区内的学生。

6.德育与企业。加国政府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有专门的经费支持,还通过减税、提供贷款、奖学金鼓励参与培训,也通过减税等支持企业雇用学徒制项目学生。加国的行业协会十分发达,注重职业资格要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对接,也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如用断桥钢铁打造工程师资格的“戒指”,与职业执照一起发给学生等,起到警示作用。加国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接纳学生带薪实习、承担学徒制培训。职业学院除教育外,还从事企业活动。如孵化项目、技术伙伴等。加国的职业教育始终是在企业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的道德也是在企业的氛围中发展的。

7.德育与管理(学校)。加国学校没有专门管理德育的机构和人员,没有专门德育方面的规章文件,没有专门的德育方面的评比竞赛,但有专门的“学生俱乐部”经费安排;也围绕尊重、责任、诚实、正直诚恳、同情心、公正、积极主动、毅力、勇气、乐观等道德的关键词开展校内外活动在加国没有德育理论上的测试,而只看学生行动,如志愿者社区参与关注学生服务时间与投入程度。对学生道德水平只能写评语,不能打分(等第、学分)。德育与行为准则教育是分开的,不把行为问题道德化,认为两者混在一起效果差。德育与心理教育也是分开的,也不把心理问题道德化。学校倡导相信“所有学生都有能力”也为德育奠定了民主基础。他们认为,学校中德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社会化——学做公民,而非保持未成年状态。让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自然养成社会主流的道德,而非事先强迫于学生要做什么。

8.德育与课程。加国高中四年安排18门课程(科目),计四十个学分。其中12门必须科目,6六门选修科目;选修科目从11年级开始。课程中无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课程。只在10年级开设一学期公民学课程。但在高中毕业要求中规定,学生需要做满四十小时志愿者工作。也就是说,在加国道德课程不是以独立课程实施的,也无专门的德育教师,学校是在基础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相关的德育(而不是渗透)。加国的学院也实行学分制,业余时间或整学期可去企业打工,体验企业生活、养成职业素养。加国职业教育实行的CBE课程体系,是以能力本位、市场导向的。如辛迪加学院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每三个月请行业专家来学院谈市场要什么,不要什么。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建议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方案8个月更新一次。课程内容紧贴市场,道德要求也与时俱进。

9.德育与宗教。加国学校分普通学校和教会学校两种。其中教会学校占40%,一般为天主教、基督教学校。教会学校开设专门的宗教课程,组织宗教活动,给学生灌输宗教信仰,培养道德素养。普通学校无宗教课程,但也汲取各宗教教义中道德的精华,要求学生做到,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

10.德育与未来。加国学者认为,21世纪科学发现与社会现实将迫使更多的人们作出道德层面的选择;作为对一个紧张的、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变动的社会的反应,将有更多的人寻求人生的个人意义。等等。将极大地影响到21世纪的教育与社会,也必将影响道德的内涵,影响德育的内容,影响德育的水平。反过来,德育的好坏、水平高低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发展。

三、反思与启示

通过考察,结合我国德育的现状,我们研修团一致认为有以下反思与启示。

1.德育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性话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谐世界的构建、区域分工的细化,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西文化的冲突、道德的碰撞。工业化带来了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引起了人际关系的变化,生态化促使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我们相信,一个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准,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全球化下的世界变化使德育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德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球化视野下,我们研究世界的德育,改革我国的德育,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全球化使德育交流更为便捷,互相学习更为深入。中国在研究西方的德育,我们这次考察就是很好的例证;西方也在研究中国的德育,加国辛迪加学院教授说没到过中国的人,不要上国际贸易课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应该说,中西方道德各有所长,中西方德育各有千秋。虚心学习而不妄自菲薄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态度,清醒认识、正视国情、取长补短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策略,要从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出发,注意借鉴、大胆改革、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

全球化使德育出现了新的困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各项改革迅速推进,大众的思维似乎处于“混沌”状态,德育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窘地。加国受到网络文化冲击、移民文化影响,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德育也增加了难度。不管是中西方,学校德育困难的症结都在于对社会的变迁准备不足。

面对德育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从国家层面考虑、系统工程设计、社会改革同步、政府实事落实,德育才能落到实处,社会道德水准才能迅速提高。

2.学校德育改革的方向:低起点、高要求,多实践、少灌输

应该说,我国的德育无论从大德育,还是学校德育来讲,与加国相比,制度设计重视(完善),人、财、物投入大,但社会道德标准达成度小。学校德育也是如此。对照加国学校德育教育,我们认为我国的学校德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到“三个要”。第一,德育要回归人性。德育的核心是心灵的建设,就是让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律的人。第二,德育要融入生活。道德是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德育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实施。第三,德育要知行统一。道德贵在行动、重在实践,道德水准要用“做”来衡量。

其次,做到克服“四种倾向”。第一,德育外延的泛化。德育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规范教育、心理教育等有关联,但不能把德育与之混为一谈,更要克服政治教育等替代德育的倾向。第二,德育内涵的异化。德育是希望学生成为与社会和谐的人的教育、心灵美化的教育,而不是不要成为何种人的教育。第三,德育内容错位。德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尊重、责任、诚实、正直诚恳、同情心、公正、积极主动、毅力、勇气、乐观等。第四,德育主体缺失。德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说教的过程。

3.学校德育改革的方法论:突出德育主体,做实全方位育人

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人教育的综合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中某些个体)是前提,学校教育关键。但学校德育是外因,其主体是学生。道德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内化才能成为学生个体的品德。因此,德育的方法论应从“学生受教育后能践行了哪些道德行为”出发,而不是“我们讲了些哪些道德知识”出发。让学校德育成为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首先,借力政府以德治国,整合全员育人。党和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考虑。我们说,政府公信力是德育,社会(社区)形象是德育,公民素质是德育,家长的榜样更是德育。以德治国的既是治国的方略,又为我们学校德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第一,充分利用政府德育资源,促进政府德育投入,加强德育“督政”。第二,紧密与社区德育合作,促进社区德育发育,加强德育实践。第三,丰富校企合作,促进企业家“良心”苏醒,加强德育应用。

其次,改革学校德育体系,实现“四个转变”。德育体系的架构决定了德育的成效。加国德育体系的长处就是“无形中有形,有形中无形”。为此,第一,制度设计两轨制转向单轨制。教务处、德育处合并为教导处;班主任负责制转向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制。核心是全员参与,特别是要做到学科教育与德育一致性和连贯性。第二,德育智育两张皮转向一张皮。除大德育内容外,德育内容融入(而非渗透)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德育课程形态的多样化、隐形化。第三,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突出实践。把德育落实到师生的生活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重在主体激发、学生参与,使德育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第四,学校社会相脱离转向相结合。学校、教师、学生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借力于社会改革实施学校德育,在社会大环境中实施学校德育,让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一员。

再次,抓住德育关键因素,着力师资建设。加国德育专家Glaze Avis认为,德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德育水准和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参与是德育方法论的核心。而实现这个核心的还是教师决定于教师的德育水准。为此,第一,要加强德育的研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教师“德育模块”的培训与认证,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符合人性的德育理念与方法。第二,要加快课程开发,促进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为教师实施德育提供框架。第三,要加速教师道德素质优化,促进教师道德素质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