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种”在科学课堂
----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
浙江省永嘉县沙头镇南岙小学 金晓秋
摘要 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要获得新的知识除了原有的知识还需要生活经验的参与,即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或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小学科学课堂日趋生活化。笔者主要从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生活化;科学课堂探究的生活化;科学材料选择的生活化;科学课堂延伸的生活化等几个方面阐述现代科学课堂的现状。通过了解与思考,得出浅薄的意见,即提倡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好奇与探究欲望;扩展课外活动与延伸等。笔者通过自己的认识,最终希望能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世界“科学化”,让孩子乐于科学学习,乐于科学探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生活化 选材 探究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科学课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而科学课包涵的知识极为丰富,有物理的,有生物的,甚至还有化学的,这么多的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科学,如何轻松的学好科学知识,如何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情感与态度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各任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新教材内容的安排更贴近生活,很多的教具、器材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科学课堂生活化。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将如何做好这一点,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科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一些比较肤浅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的表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生活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课堂提问的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教科书,也是儿童学习的场所。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最为熟悉和最感兴趣,同时也最容易激起学生科学的探究欲望。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为什么天是蓝,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早晨人的身高会比较高呢?无数个为什么围绕在他们身边,而我们大人有时候觉得孩子们在“瞎闹”“瞎问”,其实正因为有孩子们的无穷无尽的问题,才有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学生的提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解决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好奇心,提出他们很早就想了解的,但又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学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水》这一课时,对于蒸发这一概念,对于学生十分深奥,我就从生活中的晒衣服中入手。首先我事先准备湿的衣服,向学生寻求帮助:“老师今天不小心把干的衣服弄湿了,可是老师今天要穿这衣服,谁能帮助老师使衣服快点干掉!”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我出了各种点子。这样的生活情景,引入到课堂中,学生感到科学课是那么深不可测,其实和他们非常亲近,一个难点就这样解决了。与此同时,学生也试着解决生活中,为什么夏天房间里放上水会更凉快些等有关的问题。
(二)科学课堂探究的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同时列为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必定经历一定的探究过程,他们通过积极参与而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现在的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越来越接近生活。它们取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体验生活,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亲身经历,实验加以验证,亲自得出结论,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新的认识。例如在《蜗牛》这一课中,研究蜗牛的食物时,学生期待解开这一问题,而教师这时可以欲擒故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蜗牛的地方去寻找蜗牛的食物,这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印象深刻的多。再如,要想让糖粒快点溶解,学生都会想到把糖粒放进嘴里,用舌头搅动,用牙齿咬碎,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将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引入到生活中,可以做一个口腔中溶解糖粒的模拟实验:在烧杯中加入热水,把糖粒捣碎,放进烧杯,用玻璃棒搅拌,就会加速糖粒的溶解,进而让学生理解加大糖粒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糖粒在水中的运动,加速糖粒在水中的分散速度就能使糖粒溶解得更快。这样的科学实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再加以提炼,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学得更有效,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原来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三)科学材料选择的生活化
实验材料生活化是新课程教材较之于旧课程的一个较大不同。小学科学新课程配备的实验器材在侧重保障主要实验、实验主导材料的同时,还需要师生们共同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即生活化实验材料。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小学科学应以研究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现象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材料。科学学习要生活化,告诉我们的孩子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并不神秘。许多科学探究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做实验。如《蜗牛》《寻访小动物》等等许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备实验材料进入课堂,也帮助我们老师解决准备材料的麻烦,而这一切也是学生乐于做的,在准备这一材料的过程,学生已经不知不觉的参与到了学习当中去了。如《蚂蚁》这一课,学生在找蚂蚁的过程中,已积累了许多感性知识。这一课内课外都牢牢的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上来。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反而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生活化探究材料作为科学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材方便、来源广泛、种类丰富,在弥补现有材料不足,丰富探究活动,把活动拓展到课外方面,会发挥积极作用。
(四)科学课堂延伸的生活化
课堂延伸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延伸,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查、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起到积极作用。课堂延伸有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堂环境的延伸;课堂作业设计的延伸;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等。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的世界才是孩子们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这片天地充满活力,富有神秘。面对这样一片神秘的领土,我们要挖掘孩子眼中的闪光点,当他们为之吸引,我们要为之引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们生活中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在学习了《各种各样的云》,我让学生根据云的形状去预测明天的天气,当孩子的预测成功时,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而同样的当学生们失败时,他们就会找原因,能让学生们知道,科学课要学的知识,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来源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从生活经验中发现科学问题,即科学要从生活中来。结合学生生活,通过动手实践,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正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二、对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好奇与探究欲望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动力,而这动力又来自与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探究。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没有系统的知识和方法,但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有关的内容,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展开学习,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养成善于从生活经验中发现科学问题的良好素养。
(二)提倡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探究兴趣和需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提倡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酸奶瓶,饮料瓶,小玻璃瓶作为探究物体沉浮的材料。收集一些种子,树叶,纸样,小昆虫,制成标本进行展示。收集各种包装盒,作为制作我的小车,我的小船的材料。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运用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激发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扩展课外活动与延伸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的课堂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把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用科学改善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应更生活化,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探究,就能真正体会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而且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尝到了这样的学习甜头之后,学生对生活化的科学探究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习惯。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资源,生活是学生学习和智慧生成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努力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动有价值的学习素材,给科学课 “营养”,使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沟通科学与生活联系的有效素材,最终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与生活世界“科学化”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乐于科学学习之中,乐于科学探究。可见,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时,要把生活的种子种在科学课堂上,科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让学生乐于学习,让他们在这新奇、有趣、充满魅力的科学世界中快乐地成长着。
参考文献
1、 张俊,略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衔接技巧. 杭州:实验教学与装备出版,2009.5
2、 朱建华,如何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杭州:实验教学与装备出版,2009.5
3、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4、 方远兵,小学科学课生活化小议.中国科技资源网,2005.12
5、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麻城教育信息网,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