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甘肃省成县王磨学区  孔焰红

【内容提要】:本文以学生为主,注重知识的来源,建立数感,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三个方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动手的过程中,把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关键词:注重知识,建立数感;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在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课堂教学中的“主宰”,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静态的,封闭的,总是把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给抹杀了。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应用,应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 首先以学生为主,注重知识的来源。

  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不断创新的。人们常说知识是源于实践的,更运用于实践,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一节课中,我们除了预设的目标外,还要善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新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探索知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也体会出了新课程教育下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与差异性,以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

  例如,有这样一堂课,学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思考怎样才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先把正方形纸片对折,沿着线剪去一半,就是一个三角形。同样,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也折一折,沿线剪去一半,也是一个三角形。 因此,他们很快发现以上三个图形中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边是三角形的底,而且都是他们的一半。所以他们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底乘高除以二。为了巩固新知,老师拿出实物让他们去练习。这是一条红领巾,老师标出它的底和高,让学生去计算它的面积。同时还插入了交通警示牌等多种多样的实例,让学生去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传授给学生实际生活常识,也巩固了这节课所学知识,寓意深远。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充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程中,明确地描述了有关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体验形成产生的,在教学中,应当根据相关内容,老师有意识的对

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把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的头脑中如果数感意识比较强,才能运用于数学,才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才会用数学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生活实际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数感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三、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杜威强调“做中学”.这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的,教师适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也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要从多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每一个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在教学比较图形的大小时,我先给学生们给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图形,又分别给他们不同的测量工具,如1厘米的圆形和1厘米的正方形,让他们去进行测量,经过实践以后,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同样的测量工具,但结果却不一样,有的学生数感强,就会采用1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图形的大小,结果很准确.反之,有的学生数感弱,而选用1厘米的圆形去测量,结果当然不准确。后来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之后,他们最终发现用圆形去测量,中间就会出现空隙,因而出现误差,那么,结果也就不准确了。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我们发现了问题,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们的这种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习也会停滞不前,学生解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变得很差,更谈不上创新了。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发展的空间,开发他们的各感官器官,让他们为学习服务,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才能求异创新,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1,《新课程标准》

          2,案例来自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课程。